毫無疑問,網絡,正在顛覆我們的很多傳統,包括閱讀。作為一個書蟲和一個偶爾也碼碼字的寫手,最關注的,是電子書與紙質書的PK。
身為社會中流砥柱的80后的一員,我習慣于閱讀紙質書。就在網吧剛剛流行于街頭巷尾的那幾年,我也曾沉迷于網絡閱讀,驚喜于網絡作品的免費、快捷、攜帶方便以及百無禁忌,尤其在查找資料方面,不知道比傳統方式方便快捷多少倍。但是,正因為網絡的便捷性,導致難以計數的自媒體興起,進而演變為泥沙俱下的紛亂局面。特別是在需要搜索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章,或者具有權威性的資料的時候,進行各種對比、甄別的費時費力,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即便是付費的電子書,閱讀價值也往往稍遜紙質書(除了自費出版的那種)。對于時間越來越趨向于寶貴的閱讀者而言,大概沒有什么能比得上在需要的時候,迅速有效地讀到高質量的文章,更令人愉悅的了。
于是,我又重新養成了購買紙質報刊書籍的習慣。即便紙質書具有不利于保存、查找、收集以及成本過高、攜帶不方便等等一大堆缺陷。
這大概是因為現階段正處于網絡爆發而導致很多行業洗牌的階段。在這個躲不過的時間段,在強大的網絡面前,大家都穿一樣的流行衣服、聽一樣的流行歌曲、看一樣的流行小說。對于本人以及很多和本人一樣的人而言,這種網購的漂亮衣服老撞衫、到哪里都聽到同一首爛大街的流行歌曲、和所有人看一樣的流行小說的雷同日子,剛開始固然覺得有趣,時間長了,難免滋生出乏味、甚至可怕的感覺。
況且,作為一位熱愛碼字的書蟲,我既樂意用購買的方式表達對寫作者辛勤勞動的尊敬,也希望自己能碼出被市場尊敬的作品。文字,如果沒有用一定的質量要求進行區分,就容易和發在QQ、說說、微信上的片段化文字,甚至是新聞后面的謾罵一樣混為一談,沒有深度的文字,不會長久的留存下去。
目前,影響電子書走向大眾的,主要在于大多數人閱讀紙質書的習慣。手指翻過書頁,會有實在的、自由的感受,電子書則具有讓人不太舒服的冰冷虛無感。傳統書籍的閱讀體驗,目前還不可能用高科技復制模仿。不過,現代人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很難有持續的閱讀時間,多是快餐、零碎式的瀏覽。電子書能充分填補這種零碎的時間,起到打發時間的作用。
或許再過幾十年,習慣了紙質閱讀的人們大都不在人世的時候,習慣以手機、平板電腦閱讀的90后、00后、甚至10后成了這個世界的大多數,到那時候,電子閱讀也許真的會完全取代紙質閱讀。
但是即便有如此可能,我們也不必杞人憂天。之前閱讀過一篇文章,《“全民攝影時代”新聞攝影命運幾何》,文中一位被采訪者認為,攝影界受到過很多次“驚嚇”——電視出來,攝影要完了;互聯網出來,攝影要完了;拍照手機出來,攝影更要完了……“但攝影不會完,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強調你的專業性。只有專業性突出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否則就容易被別人替代?!?沒有必要把互聯網視頻和手機攝影帶來的壓力想得過大,或許這個圈子人數在減少,但挑戰只會讓攝影記者朝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我想這一點同樣適用于電子書與紙質書之間的PK,紙質閱讀在內容與閱讀體驗方面仍然具有電子閱讀不可比擬的專業性。
作為喜愛閱讀、熱愛精品、著迷于真實觸感的讀者而言,不必把電子書對紙質書的的挑戰想象得過于可怕。即便隨著科技的進步,閱讀方式真的改變了,我們喜愛的“閱讀”本身,不會變。從遠古時代的獸骨、龜甲、竹簡、青銅器銘文、帛書,到如今紙質書的凹版、孔版、綠色印刷以及“三D打印”等等,文字展現的方式一直在演變,熱愛閱讀文字的人卻一直有增無減,不論大家閱讀的目的是為知、為己,還是為人。
其實文字也一樣,無論什么時候,只要強調專業性,與時代同進退,立志于以碼字為生的寫手們,都能立于不敗之地。
每年的元宵節,我都會去參加本地舉辦的猜燈謎活動。剛開始,往往會有某些自以為聰明的出謎者偷懶,到網上模仿、甚至抄襲現成的謎面。參加猜謎的小伙伴們,手機百度一下,答案分分鐘揭曉,方便快捷,但是大家都喪失了參與其中的樂趣。而那些原創的、接合了本地人物風情而出的、在網上根本搜不出謎底的謎語,則能讓真正的猜謎高手一展風采,既能展現出謎者的巧思和智慧,也為猜謎者提供了開動腦筋的趣味。
說到這里,我驀然發現,“電子書會取代傳統閱讀嗎”,就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命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