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午海戰到甲午輿論戰
孟斌斌

    忘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兩個甲子之前,日本野蠻地侵略了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今日,日本抹殺事實,歪曲歷史,參拜靖國神社、不斷在釣魚島惹事、宣揚中國威脅、扭曲中國的非洲政策,試圖通過其豐富的占優勢的輿論資源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甲午海戰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圍繞甲午海戰的輿論戰仍未了結。新甲午年的中日輿論戰將是一場持久戰。本文運用大數據的研究方法,從輿論戰的視角分析中日兩國對甲午海戰的關注度,或許對于我們今日反思甲午海戰具有較新的啟發意義。
  中國學者注重甲午戰爭研究
 “謊言說一百遍就成為真理”?日本通過輿論引導、熱點制造,妄圖把中日沖突宣傳為日本與威脅全球的集權大國間的斗爭,喚起西方大國的地緣政治情結,博得西方輿論界的同情,主導輿論對中日沖突的態度。雙方的輿論對峙已經超出領土問題和歷史問題,逐漸向其他領域擴大。
  這場甲午輿論戰的戰況如何呢?可以從學者關注度和民眾關注度兩個方面來分析。中國學者對甲午戰爭的關注于1980年超過日本。從中日兩國學者發表的關于“甲午戰爭”的學術成果數量變化趨勢圖(圖1)來看,中國學術界對甲午戰爭的研究成果開始快速增加的時間為1977年左右,1977年之前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到1980年則已經超過日本。這說明隨著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知識分子對于甲午戰爭的研究與反思逐漸增多。中國學者人均甲午戰爭文章數高于日本。從數量上看,中國學者有關甲午戰爭的論文數目要高于日本;從學術研究的結構偏好上看,甲午戰爭在中國學者學術研究對象中所占比例也高于日本。
  輿論宣傳影響民眾關注度
  中國民眾對甲午戰爭的關注度整體低于日本民眾。從圖3來看,在不同的時點,二者互有高低。2004年甲午戰爭110周年,中國民眾對甲午戰爭的關注度大幅度超過日本民眾。中國民眾總量13倍于日本,而對甲午戰爭的關注度卻整體上低于日本,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在2010年中日釣魚島撞船風波之前,日本民眾對于甲午戰爭的關注度出現了一個異常的高峰。從該時點開始,日本民眾對于甲午戰爭的關注度開始長期地時時高于中國民眾。而在此之前,兩國民眾的關注度互有高低。一定要認清中日對甲午戰爭關注度對比態勢所發生的突變,這表明日本已經在加強對甲午戰爭的輿論宣傳,而中國的關注度卻比上一個階段還略有下降。
  中國民眾的關注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2004年是甲午戰爭110周年,所以中國民眾的關注度在2004年和2005年出現了兩個波峰。對比110周年的波峰,今年作為甲午年,輿論關注度的波峰還遠遠沒有到來。這一方面可以體現為甲午農歷年才過去數月,輿論宣傳具有一定的時滯效應;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輿論體系的變化,由信息技術革新帶來的輿論體系的變革使得民眾的行為規律可能發生變化。
  民眾關注度的上升是對特定事件的響應。對于甲午戰爭關注度的變化可以結合釣魚島關注度變化情況及中日爭端中的特定事件來解釋。從釣魚島關注度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波峰(圖4)。2010年9月發生中日撞船風波,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中日兩國民眾對于釣魚釣的關注度都顯著增加。2012年1月,日本議員登島,引起中國民眾關注度的上升,這一事件并沒有給日本民眾的關注度帶來變化。2012年3月中國海監船的巡航帶來了日本民眾關注度的小高峰。到2012年9月日本實行釣魚島“國有化”,10月中國軍艦駛過釣魚島,這一系列事件引發了中日兩國民眾對于釣魚島關注度的第二個大波峰。
  甲午戰爭關注度變化趨勢圖中的各個波峰也體現著一定的含義。2009年是甲午戰爭115周年,日本針對甲午戰爭進行了一系列有目的性的宣傳。5月日本年度著作《甲午戰爭,民國誕生》試圖扭曲甲午戰爭侵略本質。7月22日,日本《中央日報》報道了《20小時后的今天甲午戰爭爆發》,引來了2010年初日本民眾對于甲午戰爭關注度的波峰,這個異常的高峰是2010年9月中日撞船事件的一個預兆。2010年10月,《甲午戰爭資料初步公開》引來了又一輪的關注度高峰。2011年8月《甲午戰爭版畫、軍服展示》,2012年1月日本《每日新聞》發表《日本外相對甲午戰爭主張》,引來了2012年1月的關注度高峰。2012年8月,釣魚島“國有化”事件,引來了一輪關注度高峰。2014年1月,中日兩位大使就釣魚島及日本修憲等議題進行辯論,以及甲午戰爭120周年各界對甲午戰爭的反思,引來了今年關注度的高峰。
  民眾關注度的突變預示著特殊事件的發生。2010年初關于甲午戰爭關注度的波峰是否正預示著2010年9月的中日釣魚島撞船風波呢?從事后的角度來看,這個論斷是成立的。選擇合適的關鍵詞,確實能夠通過關注度的突變,預測特定事件的發生,這個較為成熟的輿情傳播規律在中日撞船事件中得到了確切體現。如果當時關注到這個異常的波峰,進而對其具體的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撞船事件的發生,降低在該事件中的被動性。
  民眾關注中體現出輿論戰攻防不對稱。甲午戰爭于1894年7月23日凌晨爆發,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甲午戰爭110周年之際,日本的民眾關注度高峰在8月到來,而我國民眾關注度高峰到將近10月才到來。從2013年以來的數據可以看出,日本的波峰要先于我們到來,這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這場輿論戰中“我們被牽著鼻子走”,我們沒有自己的輿論戰規劃,屬于被動應激反應,而非主動有策略的應對。恩格斯的“攻防不對稱律”應用到輿論戰場上將會被無限放大。在輿論戰場上,攻防不對稱將體現得更加明顯。
  遠未結束的甲午輿論戰
  日本學術文章的數量少于中國,但民眾關注度卻比較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章的吸引力。日本的學術文章吸引了讀者,而中國的學術文章讀者較少。二是輿論傳播的方式。日本對于甲午戰爭的宣傳方式多,內容廣。三是輿論戰中的主動與被動之別。日本可能對于甲午輿論戰有著既定的戰略規劃,主動地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而我國在輿論規劃方面還有待加強。
  甲午戰爭中,日本采取進攻性的戰略,中國采取被動防御的戰略。甲午輿論戰中,如果不重視這些問題,那么結果同樣堪憂。
  中國必須讓事實說話,以正視聽。能否把真實的歷史以輿論接受的方式具體化,將是能否打贏這場甲午輿論戰的關鍵?,F代輿論體系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成果,輿論引導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輿論體系以其分散性、網絡化、透明性、全球一體性為特點,輿論的傳播更多地體現為分散的數以萬計的網絡節點間的互動,自發性與主動性占主導。輿論資源的軍民融合和輿論理念的轉變是關鍵。面對信息化浪潮下的現代輿論體系,要科學運用現代輿論傳播規律,以民眾接受的方式把甲午戰爭具體化,不斷改進輿論戰略規劃、輿論資源整合、宣傳渠道挖掘、宣傳方式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用中國的輿論力量捍衛中國的歷史與未來。(孟斌斌 國防科技大學 本文發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并不代表中國文明網立場。如有轉載,請標明文章來源。
熱度
更多>>
  1. 價值的尺度
  2. “圖靈的困境”
  3. 孔子 優雅的資深“吃貨”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