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世間能容、能藏、能變之物唯有水。其亦硬亦軟,或傲或嗔,載舟覆舟,潤物毀物,全在一瞬之間。時桃花流水而陰柔,時又裂岸拍天而狂放。凡河川能伸能屈,能收能藏,唯我黃河。其高峽為鏡,平原飄帶,奔川浸谷,挾雷裹電,即因時勢而變。時滔天接地而狂呼,時又擁地抱天而低言?!边@是梁衡散文集《愛國四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中“壺口瀑布記”的開篇,捧讀這樣的文字,你會生出一種直覺,自己碰到的不是“小散文”而是“大散文”,碰到的不是散文寫手而是散文大家。
梁衡是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著有散文集《覓渡》、《洗塵》、《把欄桿拍遍》,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政論集《繼承與超越》等。有梁衡散文九卷,先后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梁衡在學術方面有獨特建樹,曾提出新聞的新定義、報紙的4個屬性、新聞與文學的12個區別、新聞與政治“四點交叉統一律”等理論;第一個系統提出對楊朔散文的批評,首倡寫“大事、大情、大理”,開創政治散文寫作,并提出散文美的“三層次”理論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訣”寫作法。
筆者之所以這般羅列作者的背景,是想告訴人們,真正的散文大家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并希望人們者對作者產生應有的好奇和尊重,進而真正靜下心來翻閱這本《愛國四章》,領略一本遠離風花雪月、網絡泡沫的高蹈大氣之書的魅力。本書緊緊圍繞“愛國”的主題,分為美麗中國、文化中國、不忘前賢、還憂國事四個部分,選取了梁衡先生幾十篇散文,包括其經典之作及最新力作。書中不管描述名山大川,還是抒寫人物事理,不管談及歷史,還是講述現實,不管贊頌開國元勛的豐功偉績,還是弘揚普通民眾的崇高人格,都飽含深情,浸透了樸素而又強烈的愛國感情。全書文字或典雅或樸實,或嚴肅或輕松,或古意盎然或現代明快,極具藝術性和可讀性。
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梁衡是一位肯動腦、很刻苦,又滿懷憂國之情的人。難得他總能將這一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尚無第二人?!薄度嗣袢請蟆犯笨偩幟撞┤A曾感言:“作為散文大家的梁衡總是能將最枯燥的政治材料、最艱深的哲理處理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味,讓你在他的書中流連忘返,不忍合卷?!钡拇_,在《愛國四章》一書中,年近七旬的梁衡以細膩敏銳的筆觸,盡情展示震撼人心的家國情懷;他將思想轉化為文字,感人肺腑,催人奮進。
在書中,從“美麗中國”部分的冬日香山、壺口瀑布記、雨中明月山、那青海湖邊的蘑菇香、冬季到云南去看海、永遠的桂林,從“文化中國”部分的說經典、美是什么、語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教材的力量、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百年明鏡季羨老,從“不忘前賢”部分的這思考的窯洞、周恩來的普世價值、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朱镕基不修傳,從“還憂國事”的普京獨行在空曠的大街上、說文風、說官德、一把跪著接過的鑰匙、房高不要超過樹高,梁衡在每篇文章中都傾注了濃厚的時代精神和憂患意識,不管是片言只語,抑或是洋洋灑灑,都熔鑄了強烈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縱覽全書,作者試圖在為我們解答這樣幾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愛國?我們應該愛祖國的什么?我們到底該怎么去愛國?
我們在這個國家里出生、成長,國家給了我們特定的種族遺傳、生活基礎、社會關系、價值觀念、文化修養,我們的身軀、我們的精神是國家塑造的,我們既在國中,就要為國效力,就要關心這個“家”;國土是根,人民是本,文化是魂,一個無根、無本、無魂的人,不但身體漂泊無定,就是靈魂也無處歸宿,所以愛國就要愛祖國河山、愛祖國人民、愛祖國文化;憂國、救國、報國是我們在不同形勢下所表現的愛國方式,對一個愛國者來講,時時刻刻都在準備為國效力、為國獻身,其每一縷思考、每一次行動,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在化作對祖國的奉獻。
通過閱讀《愛國四章》,或許可以讓我們明白:愛國,永遠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