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文化獨特性,我們是“誰”?
冉祥熙

       古詩是否該從小學教材中被刪減不經意間成了個熱門話題,古典文化之于當代中國的意義引人深思。

       記得有一次,我冒昧地給教育部門打電話,就大宛國的“宛”字在小學課本中的注音提出異議(小學課本中注音是wǎn,實為yuān),對方開口就問,“教材會錯嗎?”然后掛了電話。很無奈,我只好對著話筒說,“不會是《辭源》錯了吧!”當時對教育部門的孤傲態度很是反感,先不說我提出的觀點是否正確,我覺得自己對文字負責的心是對的。晚上兒子放學,我只好告訴他,如果考試的時候遇到那個字就按課本上教得回答問題吧,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兩句名言言簡意賅的告訴你知識、科技是什么,以及重要之處。文化是什么,一直沒見到這么簡潔的名言,有人說“文化是民族的根”,我覺得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方向盤!

      父親初小畢業,希望孩子有出息,在姐姐哥哥都沒考上大學以后失去了信心(亦或是生活困難,條件不允許,這個說法禁不住考究),就反對我上學,反對從讀書上發展自己。父親時常說孩子應該學文化,其實他說的“文化”是知識,認識字的知識,光宗耀祖的知識,并不完全是文化。

      母親也知道自己需要文化,就參加了掃盲班,識字班,以至于中年時期為別人壓掛面的時候能夠記錄哪個箢子是誰家的面,多少斤。這些也都是知識,實用性的知識,也不完全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大都是人們不自覺地體現出來。記得有一次,我們家蓋房子,我和哥哥不小心將一塊水泥預制板弄斷了,那塊水泥預制板是做廈檐用的。父親很生氣,生氣是因為我們不小心造成了浪費,我說不就再買塊嗎。父親更生氣了,因為我的態度。晚飯時父親說過日子要勤快,要會過?!皶^”在方言中就是節儉的意思,如果誰家浪費東西,鄰居們就會說他家不“會過”。勤快和“會過”就是我們家的家庭文化,家風。

      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教我賺錢,教我販雞蛋,教我做生意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知識,生存的知識。那時候,父親也曾給我們講過“忠孝仁義信”但是比例總是大不過怎么賺錢和怎么“會過”。

      很多人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富裕起來,不少人成了財主。這時候,有些人想起了“富不過三代”的古訓,于是就極力地積攢財富,想讓自己家步入“船破三千釘”的后塵,就像秦可卿為后代謀劃的那樣。不過他們似乎忘記了“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的古訓?!扒趦€和‘會過’”經過代代相傳,已經超越了家庭文化,變為一個社會的文化。

      富裕起來的土財主們感覺自己上半輩子受了不少罪,吃過不少苦,就開始用海吃愣喝補償自己,豈不知“三高”在不遠處等著他們,這時候缺少的是正確的飲食文化。

      從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到黑格爾、尼采,形成了西方文化的軌跡。從釋迦摩尼到泰戈爾形成了印度文化的脈絡。華夏文明則始于諸侯間唱《詩》交際到諸子百家,甚至焚書坑儒,都為遠古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些烙印直到今日仍鮮明如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掀起了中華民族漢文化的新篇章,也迎來了大漢王朝的繁榮昌盛,讓儒學彪炳史冊,造就了儒家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形成了漢朝以后華夏民族發展的主方向。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一直主導著我們民族的發展。

      一次家長會,某校長說過,“孩子要有知識,有知識就有美女,有知識就有金錢”。這句話讓我一愣,感覺我們的文化教育真的出了問題。

      是的,“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毋庸置疑,有了知識有了科技人民就會富裕,國家就會富強。那么文化呢?文化不能創造現實的財富,真正搞文化的人沒有幾個可以坐香車住豪宅,但是如果文化出了問題,我們往哪發展,只創造財富,唯錢獨尊嗎?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子孫連孔孟之道、諸子百家都不知道了,我們還是炎黃子孫嗎?那時我們的目標在哪?在物質和金錢?其實物質和金錢是最容易得到也最靠不住的東西!

      中國歷史上那只強大的海軍難道不是在腐敗的官場文化中全軍覆沒的嗎?他們不是沒有錢,后來賠給列強的黃金白銀養活了多少洋鬼子,強大了多少敵人;他們有錢,可是他們缺少健康的文化,他們的官場腐敗文化將一個民族帶向了滅亡。硝煙還沒散去,國人應該警醒!

    “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的,文化呢?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發展方向盤!她主導著一個民族的方向,文化氛圍的優劣決定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更重要的是,她決定了我們是誰。

分享到: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并不代表中國文明網立場。
熱度
更多>>
  1. 今天,舀一口苦難溫養我們的愛國精神
  2. 為什么我們常感“無家可歸”
  3. 蒼白的成功觀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