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青島的種樹工程,有人謾罵有人撒氣,青島姑娘潘琦卻以普通市民身份,在施工現場調查樹的成本,致電政府并追問種樹方案的決策過程。她說,自己27歲了,才第一次正兒八經當公民。網友們也幾乎一致贊許潘琦腳踏實地的公民精神,呼喚“中國出現更多這樣的年輕人”。(《中國青年報》4月18日) 說“80后”潘琦有腳踏實地的公民精神,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其一,她知道自己作為公民應有的權利。在表達意見前,她仔細學習了《憲法》和《山東省行政決策程序》等法律和文件,發現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都有“批評和建議的權利”。 其二,她知道作為一個公民,自己與政府有平等的地位?!拔也还苷床豢吹闷鹞?,我心里先把自己跟政府弄平等了?!迸绥f。 其三,在行使公民權利的過程中,她做得很認真。為了了解植樹成本,她到工地上與工人聊天;為了解種樹的決策過程,她打市長熱線,向市建委、園林局打電話,而電話打到園林局,辦公室要她打建設處,建設處要她打辦公室……她一次又一次地打電話,一次又一次作記錄,一次又一次將情況發到網上。 與潘琦這種腳踏實地的公民精神形成對比的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不懂得自己作為公民的應有權利,或者雖然懂得自己的權利,卻對勞民傷財的“增綠行動”冷漠視之;一種是只是發牢騷、謾罵,或者討論市長的出身,甚至進行人身攻擊,而不去思考自己能為此做些什么。 “增綠行動”耗資40億元,這對青島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在這上邊花了40億元,在其他方面就要少花40億元,作為青島市民來說,怎能不關心呢?這個工程還關系到青島市的面貌,草坪沒了,多了一些大樹,這些樹還極有可能不會成活,作為居住在這個城市里的居民,怎能不關心呢?而關心不能只是發牢騷、謾罵,不能搞人身攻擊,猜測市長的出身沒有多大意義,只是問“唉,你看這社會到底怎么了”,也不能促使社會進步。只有腳踏實地地做工作,才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有了這種腳踏實地的公民精神,才能促使社會有更大的進步;才能讓政府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提供更好的服務;我們才會有更美好的家園,更幸福的生活。(汪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