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基礎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1)》出版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行。與會者圍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主要模式以及面臨的突出問題等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提出,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既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國際文化交流、豐富人類文化寶庫的需要。應認真開展記錄、整理、保存、出版、建立代表作名錄及傳承人名錄等工作,同時努力挖掘具備條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經濟價值,把保護與開發更好地結合起來。 與會者強調,大眾的認知和參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基礎。應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力度,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統一起來。一方面,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貫穿到大中小學教育全過程,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學科化和體系化水平;另一方面,通過短期展演、博物館展示、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社會普及教育,為大眾提供了解和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增強其傳承和保護意識。(李麗麗) |
責任編輯:梁艷紅
分享到: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