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娃娃”見證兩千多年民俗變遷的活化石
朱平 / 文圖 朱平 / 文圖 朱平 / 文圖 朱平 / 文圖 每逢正月二十三,沿隴山周圍的平涼﹑慶陽﹑天水﹑固原以至寶雞﹑隴南﹑定西等地偏遠落后的農村都有“燎疳”的習俗,尤其以隴山東麓的華亭最為盛行。村民們白天要給小孩做“疳娃娃”,挑上游街,比一比誰家做得好;晚上要用廢舊的竹掃把﹑蒿草生起篝火,燎燒小孩挑了一天的“疳娃娃”。人們借助熊熊燃燒﹑“噼啪”作響的堆堆篝火,跳來跳去,燎去一年的晦氣,還要揚起篝火的灰燼,看象什么莊稼開的花,預示今年什么莊稼豐收,場面氣氛熱烈歡快,為春節之最。 我們對這一特殊民俗現象稍作考證和分析,不難發現:“燎疳”活動應該是“老秦人”遺留下來的古老風俗,其主旨和含義生動的再現了先民們對疾疴災難的畏懼,和對火與“神”崇拜的生動詮釋。 |
責任編輯:謝小燕
分享到: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