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古代的人對于“癌”這個概念是沒有認識的。史冊沒有出現某某帝皇患上或死于癌的記錄,也沒有提過“癌”這個字,那是可以理解的?;蛟S偶然有記錄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征象,但只憑這些征象癥狀,難以作出可靠的診斷。 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癥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癥? 1170年就有“癌” 中國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癥的記載。難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癥?難道癌癥是近數百年的新發現,新出現的病癥? 古時候的史官,記錄朝代更迭,帝皇功過,以及帝王生死的事。不過,對于皇帝患病細節及死亡病因,相信不是他們要記載的焦點。也許古代“癌”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 說到癌癥,早在12世紀(1170年)的宋朝,東軒居士撰寫過一本《衛濟寶書》,提到“癌”這個名詞。這“癌”字沒有見于《康熙字典》等傳統典冊,遲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現在《辭源》和《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癌”是惡性腫瘤。 不過2001年《中華醫史雜志》刊出陳啟明的《<衛濟寶書>—“痼”病考實》一文,他認為癌“非今之惡性腫瘤,乃今‘無頭疽’中之‘深部膿腫’”。 1264年宋朝福建人楊士瀛著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相信是傳統醫學文獻最先對癌的特征有簡明敘述:“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會引起昏迷。這和現代醫學的“癌”(cancer)的特征和臨床表現有點相似。 Cancer這醫學名詞是來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來自希臘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征是(癌)細胞異常失控,毫無規律分裂生長,結果形成腫瘤。癌腫的血管猶如螃蟹的爪,從腫瘤向外四處伸展。如果屬實,宋朝以前,“癌”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 腫瘤描述名目多 要認識古人的所謂腫瘤是困難的。主要是描述腫瘤的名目很多,當然腫瘤分類也成問題。歷代文獻所記錄的名稱,有其大如瘤的膿腫叫癰,還有腫瘍、癭瘤、惡瘡、瘤、巖、癌等十幾種名稱。腫瘤不分良性與惡性,膿腫,血(塊)腫或霉菌球的腫塊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說的腫瘤不容易。 癌癥是可致命的惡性腫瘤,是近代所用的醫學名詞。在以前,組織病理學、細胞學、微生物學,甚至遺傳學還在萌芽階段。同時,診斷造影學還沒有誕生,診斷手段受到限制。很多疾病,尤其是早期的疾病,很難診斷出來。 所以,相信古代的人對于“癌”這個概念是沒有認識的。史冊沒有出現某某帝皇患上或死于癌的記錄,也沒有提過“癌”這個字,那是可以理解的?;蛟S偶然有記錄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征象,但只憑這些征象癥狀,難以作出可靠的診斷。唯有從一些“蛛絲馬跡”的文字資料,去推敲、揣測,作出最接近,最可能的間接診斷。 癌癥病征會導致誤診誤醫 現代的人患癌的發生率有增加是事實。概括的說,可能是因為有了物理學、放射學等等的發現,大大幫助科技的發展,加上顯微鏡及各種精密儀器的應用,診療更為精細準確,所以能夠早日發現更多的腫瘤病例,因此發病率相應增加。 同時現代人生活方式如吸煙,不利的工作環境,以及長期接觸很多足以致癌的機會,如輻射、化學藥物、空氣、食水污染,摻有化學品的食品如添加劑、防腐劑、殺蟲劑等等,癌癥的幾率的確是增加了。 已經轉移或擴散的癌癥病征,是可以導致誤診誤醫的。例如華南地區有很多人患上頸疬,出現在頸部皮肉間可捫的核塊(癭瘺),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淋巴結病。這些核塊,可能是細菌感染如結核病,病毒感染等引起。但是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癌細胞擴散到頸項的臨床病征。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領袖也浪漫:毛澤東手捏紅玫瑰迎接外國領導人
已是最后一篇
-
領袖也浪漫:毛澤東手捏紅玫瑰迎接外國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