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社交退縮兒童
發表時間: 2018-05-31來源: 中國教育報

  社交退縮起始年齡比較早,一般退縮行為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但極端退縮行為不僅具有跨情境的穩定性,而且隨年齡增長保持較高的發生率。因此,教育者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呵護社交退縮兒童,幫助他們走向正常的發展之路。

  生活中教育者經常發現,有些孩子安靜、喜歡獨處,很少與其他小朋友交流,極端者整天不和同伴互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交退縮兒童。研究發現,兒童社交退縮起始年齡比較早,一般退縮行為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但極端退縮行為不僅具有跨情境的穩定性,而且隨年齡增長保持較高的發生率。能夠并愿意與同伴交往是兒童發展正常的表現之一,社交退縮兒童明顯偏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因此,教育者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對他們進行干預,幫助他們走向正常的發展之路。

  社交退縮兒童會給我們什么暗示

  社交退縮泛指兒童在所有場合包括熟悉情境和陌生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各種獨處行為,包括行為抑制、害羞、害怕、孤獨等具體表現。根據孩子對自己社交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交往動機與回避動機的強弱等標準,有學者把社交退縮幼兒分為孤僻型、被動—焦慮型、積極—孤獨型、憂傷或抑郁型四種類型,分別占社交退縮幼兒總數的64.00%、15.33%、12.67%和8.00%。

  孤僻型幼兒的典型特征是交往動機比同齡伙伴低,喜歡獨處。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他們不招搖、不惹事,靜靜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似乎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教師和家長發現他們安靜、不搗亂,故而不太注意他們;同齡伙伴發現他們對同伴互動不熱情,邀請他們一起玩耍的次數越來越少,久而久之,逐漸把他們排斥在社交活動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孤僻型幼兒并不害怕與他人交往,也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只是缺乏交往動機。

  被動—焦慮型幼兒的典型特征是接近同伴的動機與回避同伴動機都很強。在人際交往中,這些孩子常常處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希望和同伴一起玩,另一方面又害怕遭受同伴的拒絕,故經常壓抑自己與同伴交往的想法。他們比較膽小,經常處于焦慮之中,喜歡自我隔離。實際上,這些孩子并不被同伴排斥或拒絕,其社交退縮只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或內在強化而已。換言之,被動—焦慮型幼兒對自己交往能力估計不足,缺乏自信心。

  積極—孤獨型幼兒的突出特點是接近同伴的動機強、回避同伴的動機弱。他們喜歡與同伴交往,總是積極主動參與同伴活動,卻屢屢被同伴排斥或拒絕,被迫從同伴互動活動中退出。對這些孩子的幫助重點是修正不良行為、提高社交能力。

  憂傷或抑郁型幼兒的主要特征是對自己、交往情境均持消極看法。這些孩子不僅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缺乏同伴交往能力,而且對交往情境缺乏信心,認為同伴會拒絕自己的交往請求。這些孩子雖然比例最少,但程度最嚴重,他們不僅缺乏交往信心和社交能力,也缺乏交往動機。

  這些孩子為什么會體現出社交退縮

  這些體現出社交退縮行為的孩子怎么了?為什么會這樣?

  研究發現,孤僻型幼兒在社交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退縮特征受先天生理特征——氣質的制約,他們膽小、謹慎等的行為抑制性與生來具有的大腦神經活動類型有關。與非抑制幼兒相比,這些孩子行為喚起的感覺閾限低,無論在熟悉情境還是陌生情境中,他們對環境刺激的反應均弱而慢。與孤僻型幼兒不同,積極—孤獨型幼兒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發脾氣,大吵大鬧。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與母親沒有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們經常表現出矛盾行為。一方面交往時畏手畏腳,或直接遠離他人,不參與同伴的任何活動;另一方面又害怕被他人拒絕,故而通過順從、依賴而獲得他人的接納,往往過分依賴他人,時時事事都需要成人或同伴幫助。被動—焦慮型退縮幼兒多屬于這種情況。

  父母過度控制是兒童社交退縮的一個危險因素,這類父母通常比較著急,想方設法幫助孩子,不斷指導孩子該怎么做,管得過多甚至專制,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進一步加重了孩子的社交退縮行為。

  同樣,父母過度保護也會限制孩子的活動,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性,在新環境或遭遇困難時缺乏有效的解決策略,使社交退縮行為進一步鞏固或加重了。相反,如果父母采取支持性態度,對孩子的行為作出積極應答,即使孩子在氣質上具有社交退縮傾向,也會因父母的積極行為而得到緩解或克服。許多孩子表現出憂傷或抑郁型社交退縮,實際上是父母過度控制或保護的結果。

  此外,以上現象也與我國傳統文化對社交退縮的看法有關。學術界研究發現,中國父母對孩子社交退縮行為的態度與西方父母不同。西方父母很難接受社交退縮行為,認為這是膽小怕事的表現;但為數眾多的中國父母卻把社交退縮看作謹慎和謙恭禮貌,沒有及時幫助,導致社交退縮行為更加嚴重。

  怎樣幫助這些孩子快樂地回到人群中

  除孤僻型幼兒外,其他三類社交退縮幼兒均缺乏社會交往能力,沒有掌握有效的交往策略。對這些孩子而言,需采用榜樣示范、游戲、同伴配對等方法進行專門訓練。

  第一,榜樣示范法。教育者除了要給這些孩子樹立良好的社交行為榜樣外,還要為他們樹立同伴榜樣。首先,讓一名善于交際的孩子充當模特,向有社交退縮現象的孩子演示各種社會技能,如對別人微笑、分享合作、發起積極的身體接觸、對別人表示贊許等。其次,對榜樣演示的行為要當場作出評價,提醒孩子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以增強榜樣的效果。再其次,觀察榜樣行為后,為他們提供行為演練機會,對其社交行為及時表揚。需要注意的是,榜樣與這些孩子越相似,如性別相同、年齡相近等,效果就越好。

  第二,游戲法。孩子的主導活動是游戲,借用親子游戲、教學游戲等對這些孩子進行干預訓練,效果較好。

  第三,同伴配對法。教育者讓他們與同伴配對,一起參與社會交往技能培養的過程,使他們獲得同伴交往的經驗,改善消極的自我知覺,樹立交往的自信心,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根據同伴配對法中幫助者與這些孩子年齡、能力的差異,可以把同伴配對分為三種情況:與年幼兒童配對、與同等能力的兒童配對、與社會技能水平高的兒童配對。激發他們產生社交動機、增強社交自信心時多與年幼兒童配對;訓練兒童社交能力時多使用這兩種情況,即給他們搭配一名年齡和社會技能相似的同伴,或年齡較大、社交技能較強的同伴。

  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群體或亞文化氛圍,他們的群體規則或規范與成人群體不同,社交能力強的同伴能夠靈活使用同伴群體中的社交規則,掌握這些規則操作上的細微差別。他們可以通過言傳身教,一方面教給社交退縮同伴良好的溝通策略,另一方面還給社交退縮同伴提供了正確交往的榜樣,起到了榜樣示范的效應。同伴配對法的不足之處是,新伙伴可能會增加社交退縮同伴的心理負擔。

  孤僻型和憂傷或抑郁型幼兒均缺乏交往動機,幫助的核心是提供交往機會,讓他們體驗交往樂趣,激發交往動機。家長的行為首先要大方得體、熱情活潑,遇事不退縮,給孩子樹立良好的社交行為榜樣。其次,擴大孩子活動空間,提供同伴互動機會。如經常邀請同齡伙伴到家里玩、帶孩子走親訪友、到公共場所和兒童游樂場所玩耍、參加幼兒團體活動等,在激發他們交往興趣和欲望的同時,幫他們逐漸養成與同伴交往的習慣。

  調研中發現,社交退縮兒童與教師的互動狀況并不樂觀。一是互動少。教師最初還會主動和這些孩子互動,但孩子對此很少回應,教師的熱情日漸降低,互動也越來越少。二是互動中孩子主體地位缺失?;佣嘤山處煱l起,被動的孩子往往體驗不到交往樂趣,交往態度也越來越消極。因此,教師要有耐心,熱情引導這些孩子加入同伴群體中游戲、玩耍,即使得不到孩子的回應,教師也不應該放棄。三是為孩子創設寬松的交往環境。如安排活潑好動的孩子與他們一起做游戲,讓前者影響后者,形成一種良好和諧的氛圍;或安排這些孩子擔任游戲主角,讓他們在快樂的游戲情境中與同伴交流互動,體驗交往的樂趣。

  被動—焦慮型、憂傷或抑郁型幼兒均缺乏交往信心,他們因自我評價低而不敢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對這些孩子來說,增強交往方面的自信心至關重要。

  對家長而言,要多支持和鼓勵,避免過分保護與干預。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提升孩子的交往信心,設計活動課,鼓勵他們走出自我。

  積極—孤獨型幼兒經常因為行為不良被同伴排斥,或因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亂發脾氣而遭同伴厭惡,對他們的幫助重點是培養他們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首先,勿使用身體懲罰的方式管教孩子。身體懲罰不僅不能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反而會使師生關系、親子關系緊張,強化不良行為;同時,也會讓孩子以不妥當的行為方式釋放內心壓力,增加不良行為的發生率。其次,要教給孩子合適的自我控制策略,如可以通過游戲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董會芹,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 張慧磊
新時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創建
先進典型
志愿服務
網絡公益
文脈中華
書讀中國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