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踐行事跡:
安徽界首朱莊村“好書記”鮑振平40年來一心撲在村里工作上,不僅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還使朱莊村從鎮里的“落后村”一躍成為“先進村”。在朱莊村,只要群眾遇到難事,不論份內份外,鮑振平從來沒說過“不”字,群眾有什么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鮑書記。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還牽掛著村里的大小事。他舍小家為大家,心中滿滿裝著“群眾”兩個字,卻沒有空間容納自己和家人。
|
|
踐行事跡:
他出身于農家,求學在燕園,海外留學取得博士學位,最終選擇回到“貧困苦瘠甲天下”的定西。他工作3年,跑遍了全縣323個行政村,行車4萬多公里,寫下30本工作日記,共計170余萬字。作為科班出身的留洋博士,本可以有更優越的人生安排,但他最終選擇回到家鄉,為那里窮苦百姓的生存和發展出實招、下苦力。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誘發心源性猝死不幸去世,年僅45歲。
|
|
踐行事跡:
云貴交界的烏蒙山氣勢磅礴,景色壯美。然而,經過幾千年的墾殖,這片生態脆弱的土地,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形成惡性循環,198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33元,貧困像大山一樣壓在這里的群眾身上。時任村支書的彝族干部文朝榮帶領全村群眾戰天斗地幾十年,硬是在石漠化嚴重、氣候條件惡劣的烏蒙山深處造出了萬畝林海,實現全村基本脫貧,而他也因積勞成疾不幸病故。
|
|

|

|

|

|

|

|
踐行事跡:
河北威縣孫家寨村青年付宏偉,在外致富后不忘鄉親,回村擔任副支書,為全村老人當孝子。每天給全村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送飯,每月兩次請全村65歲以上老人吃飯。農忙季節,帶領部分黨員群眾,為全村人提供免費午餐,最多800多人就餐。他在村里弘揚孝道,幾年時間,改變了一個村莊。使孫家寨村成了是“一個孝子全村安”,一個好村官做了老百姓的好兒子。
|
|
踐行事跡: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濟公歌謠家喻戶曉。在廈門也有一位“活濟公”,他扎根鄉村,住簡陋的瓦房,干又累又臟的活,每天高強度工作16小時,只為多賺錢幫有困難的人,57年來一貫如此。其實他不愁吃穿,孩子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個個孝順。有人問老黃,為啥要做“苦行僧”?老黃總會自豪地說:因為我是共產黨員。我就是要為老百姓謀福利。
|
|
踐行事跡:
在群眾眼中,四川岳池蔬菜局局長沈乾文是為工作拼命的"拓荒牛"、為百姓賣命的"菜局長"、為事業舍命的"沈勞模"。他不在蔬菜產業基地,就在去基地的路上;如果不出差不開會,他幾乎天天下鄉,幾十年風雨無阻。因長期工作操勞,2014年3月,年僅48歲的他不幸離世。詩人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土地自然深情地記著他。
|
|
|
|
|

|

|

|

|

|

|
踐行事跡:
1984年,共產黨員寶汗·埃恩賽根主動請纓,帶妻子和年幼兒女到中蒙邊界蘇海圖牧場放牧守邊,一守就是30年。這里遠離城鎮,信息不通,他把自己當作一個流動的廣播站,堅持向牧工宣講自己了解到的國家政策。從把摔傷牧工接到家中救治到免費送藥上門治病,他先后挽救了11名邊境牧工的生命。寶汗·埃恩賽根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優秀的共產黨員。
|
|
踐行事跡:
在青海玉樹,聶成玉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位42歲的副指揮長敢“啃”硬骨頭,更敢打硬仗。他克服高原缺氧引起的高血壓、頭痛失眠等種種身體不適,在烈日、狂風、寒冷等惡劣的環境下,帶領團隊提前10天完成“平安驛車站改造”的搶工,確保了救災物資的運輸。為了掌握災后重建第一手材料,他帶領先遣人員走遍了重災區結古鎮的每一處院落,援建項目更是保質保量,創造了"四天一層樓"的速度。
|
|
踐行事跡:
今年56歲的李開斌是云南一家水稻育種栽培站的站長,在艱辛而漫長的水稻育種事業上,他默默地走了37年,為農民增收近70億元。37年來,他放棄了數不清的雙休日節假日,做了開顱手術也照樣下田。他拒絕了其他公司幾十萬元的年薪,至今仍拿著四五千元的月工資。他說:“我不圖錢,不求名。我就想用好自己的知識,幫農民多收點糧?!彼蛔u為云南的“袁隆平”。
|
|
|
|
|

|

|

|

|

|

|
踐行事跡:
在江蘇陽山鎮,與共和國同齡的趙逸人是個名人還是個“忙人”,誰家的桃樹有毛病,哪戶種植技術還不過硬,她都非常清楚。她是一位特殊的“老師”,有著近萬名渴望科學致富的農民“學生”;她扎根桃鄉32年,手把手教導著一群渴望致富的農民學生,鋪就了桃農致富路。她婉拒了多次調離農口的機會,只因心里裝著廣大的桃農,那是農民情結。
|
|
踐行事跡:
一輛破舊摩托車,一根舊教鞭,一位六旬的藏族老人,常年奔馳在艱苦的高原地區,甘當孩子的陪讀員。他是原阿壩縣麥昆鄉黨委書記,為了一句“為了學生,退休后伴讀四年”的承諾,他從2006年退休起陪伴學生至今。如今,他是麥昆鄉中心?!靶iL”、“教師”,更是學生的“父母”,“理發師”、“勤務員”。
|
|
踐行事跡:
在巍峨險峻的秦嶺深處,有一個不知疲倦、翻山越嶺的共產黨員,他和他的團隊承擔著寶雞地區19條35千伏、110千伏輸電線路的日常巡視和維護工作。在他和他的團隊的守護下,我國最早的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從未出現過斷電停運現象。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