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鐵路運輸,關系千家萬戶。2020年,我們在通往抗疫戰場、扶貧前線、雪域高原、冰封北國的列車上,在助力鐵路運輸事業蓬勃發展的科研一線、普通崗位上,看到了眾多忙碌而快樂的身影。他們以敬業奉獻、辛勤奮進的精神凝成最美底色,讓大國交通暢流不息,護每位旅客一路周全。近日,2020年度“最美鐵路人”發布儀式在京舉行。我們邀請其中5位代表,為您講述新時代鐵路人的故事與心聲。
研發復興號,擦亮“中國高鐵”名片
講述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機車車輛研究所副所長、復興號總體技術及核心系統研發團隊負責人 張波
2017年6月25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鐵科院總體技術及核心系統研發團隊歷時5年的研發成果,從此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復興號。
以復興號為代表的中國高鐵,是中國鐵路發展史上最亮麗的一筆。2012年,在國鐵集團主導下,鐵科院技術牽頭,聯合30多家單位,組成聯合創新團隊,全面啟動了復興號研發工作。
研發的首要任務,就是制定總體技術條件,做好頂層設計。我帶領團隊深入站段一線調研,收集了多方面需求建議和數據信息,并進行了難以計數的研討、分析、碰撞、融合、總結,終于完成了復興號的設計藍圖。
復興號樣車研制成功后,必須在聯調試驗中經受住比正常運行更復雜、更嚴苛的考驗。有一次做網絡控制系統試驗時,列車偶發300微秒通信中斷故障。300微秒,也就是萬分之三秒,比閃電還快。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是設計問題,還是電磁干擾?為了找出原因,我們每天早上五點上車,晚上十點結束,連續監視屏幕,生怕稍有疏忽錯過故障。然而,故障卻無影無蹤。我們將所有圖紙放在一起分析,梳理每一個細節,經過7天的不懈努力,終于捕捉到這個故障,然后迅速找到解決辦法。
在新建福廈鐵路湄洲灣跨海大橋建設現場,中鐵十一局的“昆侖號”千噸級運架一體機正在作業。新華社發
在兩年60多萬公里的反復試驗中,復興號的技術指標和優化方案得到全面驗證,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成功實現時速420公里交會,試驗研究水平世界領先。
如今,從時速160公里到350公里,全系列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樹立起了世界高鐵建設運營的新標桿。到2020年12月,復興號已安全優質地運行了8億多公里,相當于環繞地球2萬多圈。
過去一年間,新冠肺炎疫情對旅客出行帶來了一定影響,但是大家對美好出行的期望沒有變,鐵路科技創新的步伐更不能慢下來。我們按照國鐵集團部署,借助信息化研發平臺、互聯網遠程辦公等科技手段,在確保網絡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在線協同工作,高效推進復興號系列動車組核心系統研發。
2020年二季度復工復產以來,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恢復,鐵路交通大動脈開始加速運轉。我們奮力追趕項目進度,如期完成時速250公里復興號核心系統研制任務,為復興號系列再添新成員貢獻了力量。自主研發的京雄智能動車組部分核心系統順利裝車并穩定運行,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了高質量服務。
今天,復興號不僅成為國內高鐵運營的主流車型,也開始走出國門,為共建“一帶一路”當好開路先鋒。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鐵路科技研發中,我們將持續推進技術創新,讓“中國高鐵”這張名片越發亮麗。
以“頭雁”精神守護英雄的城市
講述人: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站“頭雁”黨團員突擊隊隊員 賈青青
又是一年春運時。一年前,2020年1月23日,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漢站離漢離鄂通道關閉。車站客運業務少了,但有大量醫護人員和抗疫物資通過鐵路抵達武漢,需要部分人員繼續堅守。我沒有猶豫,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車站黨委共收到了100多封請戰書,最后綜合考慮,組織33人成立“頭雁”黨團員突擊隊,投身鐵路抗疫第一線,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形勢越來越緊張,武漢確診病例持續攀升。鐵路成為疫情阻擊戰重要的生命通道。武漢站是客運站,不具備使用裝卸設備的條件,到站的抗疫物資全靠肩扛手搬。我們從客運員、值班員變成了與病毒賽跑的搬運工。
2月1日,我們接到通知,將有500多名部隊醫護人員攜帶600多箱醫療物資到達武漢站,奔赴即將投入使用的雷神山醫院工作。我們心懷感佩,用比平時更快的速度手搬肩扛,搭建起高效運轉的“人力傳輸帶”。僅用23分鐘,6輛裝滿物資的軍車及5輛滿載軍醫的大巴便駛往雷神山醫院,奔向搶救生命的戰場。
那些日子,我們偶爾也會消沉,但想到肩上的責任,就又堅強了起來。我們互相打氣,商量著疫情過去后一起出去玩、吃美食,還開玩笑來減壓。在封閉的車站里,我們度過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從雨雪紛飛到春暖花開,76個日日夜夜里,“頭雁”黨團員突擊隊徒手搶運各類防疫救災物資3萬余箱,服務轉運醫護人員1萬余名,做到了零損壞、零誤差。
如今,武漢站又恢復了往日的喧嘩,但常態化疫情防控仍舊不松懈。比如,我們每天都對進站閘機、自動售取票機、候車室座機、電梯扶手、門把手、按鈕等公共部位進行不少于兩次的全面消殺;值班員喇叭不離手,反復提醒旅客們佩戴好口罩、候車時盡量分開坐。今后,我們會繼續發揚“頭雁”精神,為旅客平安、有序、溫馨出行做好服務,守護好鐵路大動脈的安全暢通。
慢火車,載滿彝族鄉親致富夢
講述人: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慢火車列車長 阿西阿呷
1996年,我成為5633/5634次慢火車列車員,工作至今。這趟慢火車1970年就開始運營,行駛在被稱為“人類征服自然三大奇跡”之一的成昆鐵路上,穿越國家重點扶貧地區涼山彝族自治州。沿線山陡谷深、出行困難,慢火車成為彝族老百姓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沿途要???7個站,時速40公里,最低票價2元,已經20多年沒變過。
剛工作那會兒,我覺得慢火車上條件艱苦,總想有機會去快車,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把想法告訴父親,沒想到他對我說:當年修建成昆鐵路,有不少鐵道兵犧牲在這里,現在又有很多人扎根大涼山幫咱們。你作為一個彝族人,都想當逃兵,那誰還愿意來建設我們的家鄉?父親的話深深打動了我,成了我堅守在慢火車上的一種信念。
我雖然是彝族人,但一開始聽不太懂彝族方言,班組職工也沒人會,跟鄉親們交流起來有障礙。于是,我就向鄉親們學習,一有時間就坐下來跟他們拉家常??吹轿液袜l親們打成一片,班組同事都紛紛向我討教,學習日常工作彝語。后來,彝語服務成為我們這趟車的特色,鐵路人和彝族鄉親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鄉親們都很純樸,你用真心服務,他們會回報更多的情誼。記得一年冬天,一位老阿嬤下車時,背簍里的土豆太重,蹲坐在車廂里半天沒能起身。我遠遠看見,趕緊走上前扶了一把,送她下車。沒想到我值乘下一趟車時,她早早趕到車站,專門給我送來兩個雞蛋。聽說,她為此清晨五點就起床,走了兩小時山路才到車站,一會兒還要原路走回去。我握著老阿嬤冰冷的手,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大涼山土地貧瘠,經濟很不發達,鄉親們常得帶著家養的牲畜出山去賣,或者采購生活用品進山。2017年,集團對慢火車進行了改造,專門設置一節車廂裝運家禽牲畜,還拆掉部分座椅用來堆放大件貨物。我一有時間就給鄉親們講扶貧政策,還在朋友圈幫他們推銷貨物。漸漸地,鄉親們增加了收入,家家都富裕起來了。孩子們乘車上學、繼續深造,學成后有的還走上鐵路系統工作崗位,并回來建設家鄉。
2021年春運即將拉開序幕,但新冠肺炎疫情又在局部有所反彈?,F在,我們每天都會對列車進行消殺,經常一個車廂接一個車廂給鄉親們講防疫知識,提醒他們注意防護。我還會隨身多帶幾個口罩,給有需要的旅客用。在這個特殊的春運中,我將一如往常站好每一班崗,讓鄉親們的出行路更加平安溫馨。
做一枚“天路”上的鋪路石
講述人: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車間副主任 于本蕃
2006年,25歲的我來到青藏鐵路唐古拉線路車間,成為“天路”上自然條件最惡劣、養護難度最大區段的一名養路工。組織上多次要我“下山”,我不肯,直到2018年,才調到了海拔稍低的望昆線路車間。離開唐古拉,我真心舍不得,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夢想。
唐古拉區段海拔最高達5072米,是世界鐵路最高點,含氧量僅為平原的45%,一次感冒或超負荷勞動都有可能誘發腦水腫、肺水腫,所以被稱為“生命禁區”。
為檢查線路,我每天至少要走10公里,彎腰、起身數百次。2014年的一個冬夜,突降暴雪,調度通知唐古拉車站道岔因為夾雪發生故障,必須馬上處理。唐古拉站半夜有5趟客車交會,一旦道岔不能轉換,數千名旅客就會被困在這高寒缺氧的地方。我立即組織清雪。那天風雪越來越大,清理完的道岔沒多久又被掩埋,我們便反復清掃。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透過衣服使勁往骨頭里鉆,雙腳被凍得沒了知覺。經過一夜奮戰,列車先后正點通過。我們站在線路旁,看著旅客在溫暖的車廂里向我們揮手,感覺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高原上強烈的紫外線也讓人防不勝防。一次配合大型機械養護施工,7個多小時的作業結束后,我覺得臉上如針扎一樣疼,照鏡子才發現臉被紫外線烤得通紅。
有人問,在這么艱苦的地方工作,圖什么?答案很簡單: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的標桿,在這里干,有意義!我愿像鋪路石一樣,把最好的青春留在這里。
在唐古拉區段工作12年,我和工友在“生命禁區”建起了溫馨的家園。剛來時,我們住的是臨時板房,沒有電和暖氣,棕熊、狼等野生動物常不請自來。如今,工區宿舍明亮整潔,供氧、洗浴等一應俱全。
每年春運都是我最忙的時候,今年也不例外。我現在所在的望昆線路車間,海拔比唐古拉區段低一些,但也有4500米左右。越是年節,越要繃緊弦。今年春節又不能回家了,但我會全心做好服務,讓能回家的人都過個好年。
冰天雪地中,中國高鐵在飛馳
講述人: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三棵樹機務段動車組司機 邢云堂
我是一名70后,開火車26年了,先后開過十余種型號的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動車組。2012年12月1日,穿越東北三省風雪線的哈大高鐵開通運營,我有幸成了世界首條高寒高鐵首批動車組司機。
高寒地區開行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列車,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次。我和同事們遇事多動腦、勤摸索,先后解決了冬季動車組出庫制動力弱、風雪天會車動車組牽引力丟失、冬季動車組過聲屏障空轉故障等難題。
冰雪上開高鐵,對司機平穩操作的要求非常高。為減輕列車啟動時的推背感,讓旅客體驗更舒適,我一閘一閘試,一趟一趟練,把各種車型都摸透了;停車也越來越準,實現了“一把閘”零對標。
開好高鐵是我的本分,讓更多司機開好高鐵是我的心愿。這些年,我義務授課1000多課時,哈爾濱局500多名高鐵司機都跟著我學習過。我的徒弟中有9名獲得了全路技術能手稱號。
作為首批高寒高鐵司機,我深知每一次試驗、每一個操作都在為高寒高鐵運營提供數據、積累經驗。近年來,我制定了極寒天氣下風險提示、應急處置等十余項制度辦法,形成近4萬字《哈大高鐵風雪天氣作業標準》,成為動車組司機的必備工具書。
駕駛動車組14年來,我參與了哈爾濱局所有高鐵新線的聯調聯試,安全行駛1700多趟、3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80圈,安全運送旅客百萬人次。
今年春運前,京哈高鐵開通,復興號新型高寒動車組上線運行。但春運期間黑龍江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這給我們帶來了挑戰。我們會更加嚴謹、細心,保障乘客平安出行。希望疫情早點過去,大家都能坐著復興號來東北體驗黑土地的風情。(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李曉、訾謙、王斯敏、蔣新軍、周夢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