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自古有之,顧名思義,是山里人所唱之歌。山歌是大眾的歌,是百姓的歌。山歌是伴隨著人類語言而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在向大自然宣戰的過程中,在艱辛的勞動中,為了消除心理恐懼與身體疲勞,更為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遇事有感,睹物生情,即興而起,脫口而出,所唱出的最樸實、最真誠、最感人的歌曲即為山歌。
2021年4月28日,我?!靶律礁枭纭迸e辦了龍巖山歌專場活動。本期邀請到的是來自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巖山歌傳承人郭金香老師,她攜手愛徒葉靜老師一道為我校師生帶來了富有濃郁閩西特色的龍巖山歌。
龍巖屬于閩西地區,素有“山歌之鄉”之美譽。閩西廣大居民往往通過山歌抒發情懷,表達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地的人們不論是逢年過節,還是走親訪友,或壽誕婚慶、趕圩赴集,甚至山路邂逅,男女老少都會即興應景地唱起山歌,那歌聲此起彼伏,因此,民間有“龍川河水波連波,龍巖山歌鑼打鑼。這山唱來那山應,一人唱歌萬人和”之說。龍巖山歌的演唱形式有對唱、合唱、聯唱、表演唱等,以反映現實生活為題材,其唱詞、道白常常借用山歌的比興手法,言簡意賅、通俗生動、詼諧幽默。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龍巖山歌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山歌戲,其音調以龍巖山歌(又叫閩西山歌)、竹板歌和民間小調、民間器樂為主,經過加工提煉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有的高亢嘹亮、熱情奔放,有的悠揚婉轉、清新明快,有的輕松活潑、詼諧生動,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郭金香老師
本期活動邀請的郭金香老師出生于1944年,她8歲起就跟隨母親學唱龍巖山歌,上初中二年級時因出色的歌喉和表演技能被龍巖山歌劇團招收為山歌演員。1960年至1999年在劇團先后擔任過演員、導演、團長、書記等職務。曾為電影《青山戀》《荷香》《紅旗躍過汀江》等配唱閩西山歌,多次參加全國匯演并獲獎,因在山歌戲《補籮記》中扮演山歌妹而獲得“山歌妹”的美稱。郭金香老師還多次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新西蘭、澳大利亞、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所到之處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在海外被贊譽為“山歌皇后”。郭金香老師1999年退休以后自行組織了山歌文藝隊,年惠民演出100多場。近年來,她又承擔起非遺傳承人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堅持走進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走進農村和社區,去展示、傳授龍巖山歌和山歌戲。她用鄉土藝術的形式來宣傳并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葉靜老師
葉靜老師是福建省龍巖市山歌戲傳習中心演員。她25年來一直致力于龍巖山歌與龍巖山歌戲表演,曾主演大型龍巖山歌戲《羊角花》《軍號響起》等。今年伊始,葉靜老師在向黨獻禮的紅色題材大型龍巖山歌戲《紅嫲》中飾演女一號。葉靜老師是一位出色的聲樂演員和戲曲演員,是雙棲藝術人才。
課堂伊始,指導教師張天彤教授首先講述了位于福建西部的龍巖地理文化概貌,使同學們對龍巖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后,她又詳細介紹了龍巖山歌的特點。張天彤老師還現場請教了郭金香老師關于龍巖山歌的分類問題,郭金香老師認為:“從時間上來劃分,龍巖山歌有古代山歌、近代山歌、蘇區時期山歌和現代山歌;從民族族屬來區分,龍巖山歌包括新羅區山歌、客家山歌、畬族山歌?!闭f到了方言問題,郭金香老師強調:“由于閩西屬于山區,交通不便,造就了山歌演唱‘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局面?!?nbsp;
之后,郭金香老師向同學們分享了她學習龍巖山歌的經歷和她對龍巖山歌的理解。郭老師在現場示范并教唱了《太陽出來紅搭紅》和《韭菜開花》。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龍巖山歌的當代傳承情況,本期活動中還特別邀請了郭金香老師的愛徒葉靜老師同臺示范展示并協助教唱。
指導教師張天彤通過兩位老師對同一首歌的不同唱法和不同的藝術處理,帶領同學們一道共同追索老一代傳承人和新一代傳承人因生活環境的不同、成長經歷的不同、接受藝術教育的方式不同,以及因所處時代不同而引起的審美選擇的不同等諸多原因?,F場師徒二人即便同唱一首歌也會唱出不同的味道和風格,這讓同學們從中去深層次思考如何繼承與發展龍巖山歌這一學術問題。
晚上的課堂更是開闊了同學們的眼界,欣賞了來自閩西的漢族山歌、客家山歌以及畬族山歌,郭金香老師更是帶來即興的山歌演唱,課堂上精彩不斷呈現,使得同學們大開眼界。在教唱《山歌一曲敬親人》這首歌時郭金香老師介紹到,龍巖山歌的獨特唱腔是由當地方言和山區的勞動生活方式有效結合演變而來,其中的潤腔“噢噢”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通過張天彤老師的追問大家得知,龍巖市適中鎮是一個被群山環繞的鎮子,由于山高路陡、坡起坡落,當地農民在山上挑擔行走時時常會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于是,走一會便要停下來喘口氣。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挑擔時的喘氣聲用到了歌唱里,日久天長,這種喘氣聲運用在歌唱中便形成了適中鎮人的歌唱潤腔。閩西廣大地區的人們在歌唱中借用了這種“噢噢”腔,漸漸地形成了龍巖山歌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潤腔特色。指導教師張天彤總結到:“藝術源于生活,它又高于生活。龍巖山歌中這種特殊的‘噢噢’潤腔的使用,正是閩西勞動人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一種音樂審美的表達,流傳開來以后擴大了受眾面?!?nbsp;
當天的課程即將結束時,前來聽課的教育學院韓佩君副教授在聽到郭金香老師唱龍巖山歌《采茶舞曲》時,回憶起她三十年前曾經彈過的一曲同名鋼琴曲,并在現場邊回憶邊彈奏,這一互動掀起了當天課堂學習的小高潮。
通過龍巖山歌這個單元的學習,張天彤教授為同學們總結了以下幾點:一是通過聽和唱,感受到龍巖山歌演唱的靈活性和即興性,其中包括旋律的即興性和唱詞的即興性;二是龍巖山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欣賞和演唱時給人以質樸真實之感,很接地氣;三是龍巖山歌具有濃厚的歷史印跡和文化積淀,體現在旋律的古老性和閩西方言的古老性。張天彤老師還提醒同學們要牢牢記住郭金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提到的“清晰咬字”和“抑揚頓挫”,以及要注重對唱詞內容的語氣的強調等演唱要點。
最后,郭金香老師囑咐同學們:“山歌學唱要不離口,要天天唱,時時唱,唯有此你才會愛上它?!彼€歡迎同學們對龍巖山歌進行大膽改編與創新,同時,還熱情地邀請“新山歌社”的同學們到福建閩西去采風調研,感受閩西的風土人情。在全場彌漫著熱烈而又濃厚的龍巖山歌旋律氛圍中結束了本期“新山歌社”活動。同學們感慨良多,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