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畫報》蒙古文版2021年第4期
張天彤是中國音樂學院的一名教授。她從事民族音樂理論教學多年,至今已培養漢、蒙古、朝鮮、達斡爾、鄂溫克、回等民族的10余名碩士、博士,為民族音樂研究隊伍輸送新鮮血液。她能深情演唱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蒙古等民族的民歌,也能跟著民族小調翩翩起舞;她會盤腿坐在老鄉家的土炕上,與各族群眾共話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她的學術導聆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充滿激情、生動活潑,讓觀眾能夠在音樂會中了解民族傳統文化。近20年來,她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入田野調查,進行搶救性保護和學術研究,通過策劃舉辦音樂會、研討會、展演等活態形式,將北方民族傳統音樂“搬”上高校舞臺,加強“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與高校師生之間的合作,以獨特的方式促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科研聯合黨支部書記張天彤教授擔任學術導聆。(鷹鴿 攝影)
2002年,張天彤從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畢業留校后做圖書館特色館藏工作,負責采集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資料。談及北方民族音樂研究初心,張天彤說:“2005年8月,我跟著著名音樂理論家趙宋光老師去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參加‘全國首屆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學術研討會’之后,對北方民族傳統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逼溟g,趙宋光老師囑咐張天彤說:“內蒙古的3個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音樂研究亟待關注?!本褪沁@一場會議和這一句話,讓張天彤踏上了保護與研究北方民族音樂之路。
2007年,張天彤將達斡爾族傳統音樂研究確定為博士論文選題。在查閱大量達斡爾族歷史和音樂藝術重要文獻過程中,她被達斡爾族的歷史深深感動?!?000余人,3000多公里,14個月,屯田永駐。我領略了達斡爾族建設美好精神家園的心路歷程,也看到了這個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彼f,這一次震撼足以讓她用所有敏感的觸角關注達斡爾族傳統文化以及其他人口較少民族瀕危音樂,并全力以赴、矢志不移。
在這條搜集、整理、保護、傳承北方民族傳統音樂的道路上,張天彤如癡似醉。她帶著學生做了大量田野調查,采訪了千余人次,搶救性記錄了達斡爾族4個方言區傳統歌舞、鄂倫春族居住地區12條河流域的民歌和鄂溫克族3個部落民歌共計600余首,加上口述訪談累計完成影像拍攝300余小時。張天彤說,這些珍貴的大量影像資料,經過反復校對和整理后,將收錄在《中國記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數據庫》中,保存于國家級檔案里。
張天彤不顧有孕的身體在呼倫貝爾草原采風,舉辦“呼倫貝爾在呼喚”“草原禮贊”等學術音樂會,半年的哺乳期一結束就投身到搜集、保護工作中。由于疲勞過度,張天彤身患重疾。在經歷手術、化療等一系列治療后,她又帶著湯藥開展搶救性錄制工作。張天彤對傳統音樂保護的緊迫感無比強烈,幾乎是在與時間賽跑?!皳尵?,如今已成為民族傳統音樂面臨的現實問題。那些老藝人如同一座座博物館,每一個人的逝去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筆損失……”張天彤的話語中有痛惜,更有執著。張天彤說:“每逢寒暑假,到民族地區采風已成為我的生活方式,到那樣的地方,不但可以‘洗胃’‘洗肺’,更可以‘洗心’。每一次的田野調查、每一次的訪談,對我而言都是一次追問生活、凈化靈魂、提升人生境界的過程?!?/p>
近幾年,張天彤出版專著1部,參著和主編著作、文集8部,發表近50篇學術論文,獨立或合作完成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的重大項目。其專著《變遷與堅守——達斡爾族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是北方人口較少民族音樂理論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她還兼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人口較少民族研究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傳承與保護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和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的理事等學術職務。
張天彤還擅長將自己對北方民族傳統藝術的調查、研究與思考進行活態傳播,讓更多的人對其有所了解。2013年以來,張天彤采用現場學術導聆和歌舞展演相結合的形式,舉辦了多場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張天彤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學者,還是一位愛心人士。10多年的田野調查過程中,每逢遇到身患重疾的民間藝人、孤兒,她都會慷慨解囊,無私幫助……這么多年,她到底幫過多少人,自己都記不清了。一年又一年,張天彤不斷付出也不斷收獲,有達斡爾族大娘抱住她喊“達斡爾姑娘”,有鄂溫克族、錫伯族老人向她豎起大拇指,有蒙古族年長藝人親切稱她為“小老妹兒”……獲得愛的回聲,張天彤的內心也是滿滿的感動和鼓舞。
張天彤感慨道:“作為學者,除了做好研究工作外,還應該有擔當意識,要把研究成果在實踐中推行、應用和傳播,既當好傳統音樂的發現者、保護者和研究者,更要當好傳承者、發展者和傳播者?!?/p>
?。▋热輥碓从凇睹褡瀹媹蟆访晒盼陌?021年第4期,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張天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