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漢族,但我深愛著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敝袊魳穼W院民族音樂理論教授張天彤說。她能深情地演唱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傳統民歌,也能跟著民間小調翩翩起舞。無數次,她盤腿坐在老鄉家的土炕上,與各族鄉親探討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她的講座既言簡意賅,又充滿激情,讓觀眾通過音樂了解民族傳統文化。
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科研聯合黨支部書記張天彤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北方民族音樂的保護與研究。
張天彤常年深入民族地區開展田野調查,對民族傳統音樂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研究。通過策劃音樂會、研討會、展演等形式,將北方民族傳統音樂“搬”上高校舞臺,還進一步深化“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與高校師生之間的合作。她培養了漢族、蒙古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回族等民族的10多名碩士、博士,為民族音樂研究隊伍不斷輸送新鮮血液。張天彤用音樂促進著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張天彤(左)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采訪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沃金柱。
2002年,碩士畢業的張天彤留校工作,負責采集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像資料。2005年8月,她和音樂理論家趙宋光一同參加了“全國首屆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學術研討會”。會議期間,趙宋光囑咐張天彤,內蒙古這3個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音樂研究需要給予關注,這讓張天彤對北方民族傳統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07年,在確定博士論文選題時,張天彤將目光投向了達斡爾族傳統音樂研究。大量北方民族歷史和音樂文獻中,達斡爾族人幾次遷徙和遠赴新疆戍邊的歷史深深觸動了張天彤?!?000余人,3000多公里,屯田永駐。我看到了達斡爾族人的頑強不屈和建設美好家園的歷程?!睆拇?,張天彤將心血傾注到達斡爾族傳統文化以及其他人口較少民族傳統瀕危音樂的保護上,全力以赴,矢志不移。
在搜集、整理、保護和傳承北方民族傳統音樂的道路上,張天彤如癡如醉。她帶領學生走進北方的廣闊天地,采訪千余人次,搶救性錄制、記錄了達斡爾族4個方言區傳統歌舞、鄂倫春族居住地區的民歌、鄂溫克族3個部落的民歌超600首;累計拍攝、錄制訪談300余小時。
2018年,張天彤(右二)帶領學生在新疆塔城市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采訪達斡爾族歌手蔡玉萍(中)。
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張天彤有強烈的緊迫感,她曾不顧有孕在身,堅持在呼倫貝爾草原采風,還在孕期舉辦“呼倫貝爾在呼喚”“草原禮贊”等學術音樂會。哺乳期一結束,她就繼續投身到搜集、保護傳統音樂的工作中。曾經,由于勞累過度她身患重疾,在經歷手術、化療等一系列治療后,張天彤帶著湯藥又開始了搶救性錄制工作。張天彤說:“每逢寒暑假,到民族地區采風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田野調查、每一次訪談,對我而言,都是一次追問生活、凈化靈魂、提升境界的過程?!?/p>
2013年以來,張天彤采用現場學術闡釋和歌舞展演相結合的活態傳播形式,舉辦音樂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她的專著《變遷與堅守——達斡爾族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是北方人口較少民族音樂理論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2019年,由張天彤組織策劃并擔任學術主持的“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活動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行。
在由張天彤策劃并擔任學術主持的《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中,莫力達瓦旗的達斡爾學會映山紅藝術團表演了達斡爾族舞劇《魯日格勒》。(鷹鴿 攝影)
由張天彤擔任策劃及主持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錫伯族民歌展演”,于2019年11月在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舉辦。這是來自新疆的錫伯族民間藝術家現場表演。(龔福寧 攝影)
張天彤與她幫助過的小朋友鄂麗斯(左二)。
在對傳統音樂進行活態搶救并加以保護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民族文化,在了解的基礎上尊重民族文化,共同建設美好精神家園。真正的學者,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還應該有擔當精神,既當好傳統音樂的發現者、保護者和研究者,更要當好傳承者、發展者和傳播者。
用腳來丈量民族音樂的多彩世界,用心來講述少數民族音樂的前世今生,張天彤致力于北方民族優秀傳統音樂的傳播。
張天彤(右三)與她的 2018 屆碩士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