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走西口”的故事
這首山西河曲二人臺劇目《走西口》展現了一對被迫分離的恩愛夫妻,在離別之際凄苦纏綿的情景。18世紀,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國華北、華東、東北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這就是所謂的“闖東走西”。究竟是什么原因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背井離鄉人口遷徙呢?清朝時期,人口的快速增長,給土地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由此出現了大量難民、流民,帶來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背井離鄉的人們為了自己,為了后輩,為了未來背井離鄉,疲憊的身影但卻帶著希望的眼神,展現出辛酸與豪邁的張力場,也成為民歌生命力的來源!《走西口》這首河曲二人臺劇目將男女至愛、離情別緒與人生苦情一并抒發,以凄婉的歌聲,揭開了移民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飽含著時代的滄桑。
02.什么是二人臺?
二人臺是流傳于黃土高原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藝術,它根深葉茂、一花獨秀,有一百多年歷史,廣泛流傳于黃河兩岸的晉、陜、蒙、冀的農村牧區,攜帶著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大量印記。
它把民歌、歌舞、說唱、戲曲等諸多體裁融成一個獨特多彩的整體,是該地區蒙漢兒女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也是中華文藝百花園中多元文化構成的一個民間藝術品種。
03.河曲二人臺緣起
關于二人臺的來歷,有學者認為其最初是從蒙古族牧人家里的坐唱發展起來的。蒙古族人一起坐在蒙古包里,用四胡、揚琴、笛子等樂器伴奏來唱歌,這一形式被漢族人所接受,久而久之,就出現了“風攪雪”這一獨特的音樂現象。另有民間人士認為,二人臺生在河曲,長在晉、陜、蒙、冀。
河曲,是一塊貧瘠的土地,自古民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而《走西口》是二人臺的代表劇目。開頭一句“家住在太原”,當時河曲歸太原府管轄,男的唱“咸豐整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錢的糧滿倉,受苦人一個一個真可憐。二姑舅捎來一封信,他說是西口外好收成(西口就是內蒙大青山、河套一帶),我有心走口外,不知玉蓮依從不依從?!边@些都說明當時河曲青壯年男子去西口外打工便形成走西口這一現象。根據這一現象產生了二人臺《走西口》。
所謂“風攪雪”,即指同時用蒙語和漢語演唱同一首曲目,這個曲目可以是蒙古族民歌旋律填上漢語唱詞(蒙曲漢唱),也可以是漢曲蒙唱,或將二者有機雜糅在一起,深受當地蒙漢雜居區域內老百姓的喜歡。
后來,又受到民間社火、戲曲的影響,加入了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再配以服裝、道具,分角色進行表演,逐漸形成了地方小戲。通過二人臺這種文化交融的藝術形式,我們可以看出蒙、漢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鑒關系,它是移民文化中一個重要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