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指的是陜西省境內北山(位于鳳翔、耀縣、韓城一線)以北廣大地區,它是陜西省行政區劃中的一個重要區域,在黃土高原之上,東鄰西晉,西抵寧夏,南臨銅川,北至蒙古。這里不僅是炎黃子孫的搖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紅色圣地。
自古以來這里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爭頻發之地,生態環境曾幾度遭到嚴重破壞,昔日的陜北千溝萬壑,黃沙滿天。由于地處半干旱地帶,人們的耕種大多是在山坡上,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衣食住行受到嚴重影響。
在那靠天吃飯的年代,陜北人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過著溫不裹腹的日子。這樣的生存處境使得陜北民歌帶有濃重的蒼涼、悲情的色彩。
源遠流長的陜北民歌,是陜北地區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情感與生活的集中表達。陜北民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豐富的審美意蘊、歷久的方言曲調、風格的率真粗獷,彰顯了陜北文化厚重深邃的歷史積淀,映襯出陜北人民的文化血脈與心路歷程。
提起陜北民歌,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信天游,把信天游視為陜北民歌的代名詞。事實上,廣義上的陜北民歌包括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等。
其中的山歌指的就是信天游(人們又把它稱為“順天游”,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狹義上的陜北民歌),它是陜北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歌種,其數量最多,流傳最廣。信天游是人們即興而作、信口漫唱的一種山歌形式,不僅流行于陜北,在鄰近的隴東及寧夏東部鹽池一帶也非常流行。信天游的產生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陜北山連著山,溝連著溝,人們在山上勞動,腳夫們趕著牲口,走在險峻的山路上,為了排遣心頭的憂愁和寂寞,便觸景生情,即興編唱,用高亢悠長的音調,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信天游因此得名。正如民間所唱的那樣:“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無法解憂愁?!?/p>
信天游的特點:
1.信天游的歌詞通常為上、下句結構的兩句體。大多采用比興的手法,一般來說是上句起興作比,下句點題,即“索物托情”“觸景生情”。
陜北民歌善用方言俚語,“不要害急”“不得見面”“閃在大路口”這些口語化的語匯充滿了鄉土氣息。陜北民歌中還擅用疊詞,“青線線”“人尖尖”“苦水水”“淚蛋蛋”等重疊形式,有著厚重的西北方言詞匯特色,妙趣橫生,既豐富了旋律,又充分表達了情感。陜北民歌中還常見虛詞,使得歌曲更具感情色彩,更能打動人的情緒,最為常用的有“這么”“那么”“哎呀”“呀么”“唉”“哎咳咳”“呼咳吆”“吆號號”等。
2.信天游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的曲調高亢寬廣、起伏跌宕,風格豪放粗獷、回腸蕩氣,節奏自由悠長,這是由陜北人的性格和演唱的場合所決定的。演唱者常用真假聲結合的高腔演唱,時而激越奔放,時而委婉深情。樂曲表現的有親人別離之悲,也有走西口、攬長工的相思之情,歌聲中也更多地充滿了對黑暗世道的憤懣不平,如最有代表性的《腳夫調》中出現連續大跳, 通過用高腔演唱將腳夫的憤恨與不滿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另一類型的曲調細膩婉轉,音域不寬,節奏鮮明,結構方整。風格較為輕松、明快又不失詼諧,多用于表達愛情內容,也常為婦女勞動干家務或靜夜獨思時所唱。演唱者多用平腔演唱,如大家所熟悉的《知道不知道》,旋律自然流暢,優美恬靜,充分表達出戀人之間的無限愛意。
除了信天游,廣義上所指的陜北民歌還包括勞動號子和小調。
勞動號子是起源于陜北人民生活勞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歌曲,在勞動中人們常以喊口號,或是以歌唱在勞動中打發枯燥而繁重的工作而形成的一些民歌。因此,歌曲的內容也跟勞動緊密相關,包括黃河船工號子、打夯號子、采石號子、打硪號子、絞煤號子等。
小調則指的是流傳于陜北地區的民間小曲,包括一般小調、絲線小調、社火小調、風俗小調等。一般小調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哼唱的小調歌曲,它不依附于特定的民俗事象,也不用絲弦和擊奏樂器伴奏,更不受環境和條件的制約,在山間或庭院隨時脫口而唱,用以抒發個人感情。絲弦小調包括打坐腔和耍絲弦,打坐腔是帶樂器伴奏的小調坐唱;耍絲弦是一種帶樂器伴奏的小調坐唱,又稱“耍樂器”,代表品種有榆林小曲、榆林清唱曲等。社火小調,即陜北秧歌,是一種傳統的、自娛性質的廣場舞蹈,又稱鬧秧歌、鬧紅火。風俗小調指的是陜北民間百姓在喜慶宴飲時唱的一種歌曲。除此之外,廣義上的陜北民歌還包括兒歌。
03.陜北民歌的收集與整理
由于歷史上的陜北環境閉塞、交通不便,使得當地豐富的民間音樂蘊藏很少被外界了解。直到20世紀30年代紅軍進入陜北,特別是1938年延安“魯藝”成立后,當時的魯藝音樂系師生便開啟了直接從老百姓口中采錄收集、記錄以陜北為中心的陜甘寧民歌的活動。雖然當時整理記錄下來的民歌數量不多,但其開創意義非同一般。
至此,陜北民歌不斷與時俱進,在后來的每個不同歷史時期都有新的經典曲目流傳,并產生全國性的廣泛影響。這其中不但包括了20世紀40年代的《擁軍花鼓》《劉志丹》《打南溝岔》《秋收》《繡金匾》《東方紅》《高樓萬丈平地起》,50年代的《三十里鋪》《蘭花花》《腳夫調》《五哥放羊》《趕牲靈》《跑旱船》《走西口》《橫山上下來些游擊隊》,尤其還包括了90年代以來的《黃河船夫曲》《淚蛋蛋拋在沙蒿蒿里》《老祖先留下人愛人》《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等。經典民歌持續性的出現和廣泛傳播, 也成為20世紀陜北民歌中十分奇特的現象。
陜北因黃土高原而有著獨特的黃土地文化,陜北民歌不僅是黃河和黃土地的產物,更是黃河文化和黃土地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所形成的華夏文明已深入陜北人的血脈。當代陜北民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枚絢麗瑰寶,它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標志著歷經數千年歷史沉淀后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是陜北人民特有精神氣質和博大胸懷的藝術表征。
傳承陜北民歌,讓陜北民歌在新的時代里散發出更加璀璨獨特的藝術光芒。
這首《走西口》被杜朋朋稍作改變,將以往為女性演唱的用詞和口氣改為男性的視角。在演唱中他進行了二度創作,他反復強調:“唱陜北民歌,一定要真實的去體會歌里面的感情,有感情才有音樂?!?/p>
張天彤老師總結了杜朋朋演唱陜北民歌的一些要點:完整、銜接、語氣、情緒、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