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東平原的河南商丘古城東南,一池碧水環繞著黛瓦紅墻,這里便是被譽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它從五代后晉的睢陽學舍破土萌芽,至北宋升格為最高學府——南京國子監。千年歲月里,范仲淹在此鑄就“先憂后樂”的思想品質,晏殊于此重振中原文教,其聲教所及,不僅塑造了北宋一代士風,更如肥沃養分般滋養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土壤。
應天書院全景圖。商丘市文明辦供圖
始于亂世:民間學舍的堅守
后晉時期,虞城儒士楊愨“力學勤志,不求聞達”,于宋州(今商丘)創辦睢陽學舍,開書院之先聲。其學生戚同文繼承師志,聚徒講學,被尊為“睢陽先生”,奠定書院根基。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應天府富紳曹誠捐資擴建學舍150間,聚書1500卷。宋真宗感其義舉,御賜“應天府書院”匾額,書院由此名揚天下。
隨著宋州升格為應天府,再晉為南京,書院亦迎來鼎盛。景祐二年升為應天府學,慶歷三年更擢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獨享“書院升國子監”之殊榮。
應天書院狀元橋。商丘市文明辦供圖
立于中樞:都市書院的典范
與隱于山林的岳麓、白鹿洞、嵩陽三院不同,應天書院獨樹一幟地位于繁華都市,緊密銜接政治文化中心,彰顯“經世致用”的辦學取向。
商丘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地(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其特殊政治地位為書院贏得朝廷鼎力支持:學田劃撥、師資委派、進士配額傾斜,成就其無可比擬的官方資源優勢。
應天書院入口處。商丘市文明辦供圖
思想根基:先憂后樂的源泉
從楊愨“不仕”興學、戚同文承志授業,到曹誠毀家紓難,歷代創辦者“獻身教育、不求聞達”的品格,鑄就書院的精神內核。晏殊任應天知府時力邀范仲淹主持書院,立下“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宏愿。書院培養出孫復、朱從道等名儒,更孕育了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思想品質,成為士大夫家國情懷的基石。
青年范仲淹塑像矗立在應天書院門前。商丘市文明辦供圖
執掌書院近兩年,范仲淹不僅重振學風,更留下《南京書院題名記》等不朽篇章。這篇與《岳陽樓記》齊名的雄文,深情記錄書院輝煌歷程,也傾注了他對母校的赤子之心。文中“天下庠序,規此而興”的評價,使應天書院成為全國辦學的樣板工程。
當他離任時,書院已成北宋文脈中樞。慶歷三年(1043年),應天書院被朝廷正式升格為南京國子監,成為中央直管的最高學府,兼領教育管理之職,推動全國文教事業大發展。
綿澤千年:古今文脈的延續
2003年,經河南省政府立項批準應天書院于宋代原址附近依古制復原狀元橋、崇圣殿、講堂等建筑群,2007年作為商丘古城核心文化地標重新開放。
目前,商丘師范學院成立“應天書院研究中心”,開設“應天國學堂”,并設歸德書院承續文脈。作為重要的文化研學基地,創新開發“六藝”課程,涵蓋拜師禮、拓印、射禮等傳統禮儀活動,累計接待學子超萬人次。
青少年兒童走進應天書院誦讀經典。商丘市文明辦供圖
如今,這座古老的書院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常態化的文明實踐活動,讓書院文化真正走進現代生活,在實踐中實現創造性轉化。立于應天書院門前,范仲淹塑像目光如炬,凝視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匾額,仿佛穿越時空與今人對話。
朱砂啟智,在稚子眉間點亮智慧之光。商丘市文明辦供圖
在“文化尋根”研學活動中,萬名學子于崇圣殿前正衣冠、拜先師;朱砂啟智,在稚子眉間點亮智慧之光;孩子們身著漢服誦讀經典,家長共同研習傳統禮儀,在沉浸式體驗中增強文化自信。當《岳陽樓記》的誦讀聲回蕩于千年庭院,應天書院正以最鮮活的方式,將“先憂后樂”的思想品質注入新時代的血脈。
這里不僅是重要的文化地標,更成為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實踐場,見證著古老智慧在當代的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綻放持久魅力。
供稿:河南省文明辦 商丘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