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痹撜摂酁樾聲r代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最新且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在形塑人的內在世界、提升全民的文明程度、營造穩定的社會秩序、構建民族的精神家園中所起的潤物無聲作用,同時還必須在不斷推進物質和精神雙重富足、相協調發展過程中更好地把握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規律。如何更好地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重大現實課題。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
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既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古今中外皆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睕]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更需關注的是,在一個國家或社會的轉型階段,精神力量的作用尤為關鍵。毛澤東指出:“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蔽镔|可以變成精神,精神也可以變成物質。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精神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精神和文化越來越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有力支撐。具體而言,首先,這是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必然選擇。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新時代,我們更需要通過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來牢牢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其次,這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的現實需求。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精神上喪失群眾基礎,最后也要出問題。精神貧乏絕不是社會主義,當高樓大廈在中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作為黨的群眾基礎穩固支柱的中華民族精神大廈也理應巍然聳立。最后,這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撐的重要部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精神文明的高度發達,無疑是中華民族自信自立自強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毙聲r代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
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要有新氣象新作為。立足該項戰略的核心議題,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擇其大者,可概括為如下五方面的重點部署。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堅持以什么樣的思想理論為指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問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新時代,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鞏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高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旗幟,為做好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特別是在新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升級迭代的潮流下,要主動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實施全媒體傳播建設工程,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通過理論節目、紀錄片、微短劇甚至短視頻的方式,采用時代化大眾化的語言風格,讓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用全媒體時代老百姓喜歡且易于獲取的方式和載體進行思想浸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實現真正的入耳入腦入心。
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關鍵在于筑牢黨員干部、青少年等重點群體的理想信念之基。圍繞該項工作,須多維共促,形成合力。第一,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科學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體系是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態化開展、制度化推進,涉及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渠道、機制等多方面,需要以整體思維與系統理念來推進。其中,最重要的內容當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史的宣傳教育。應深化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學習教育,同時可適當拓展到中華民族發展史,編寫出版權威教材、創作相關題材文藝作品、制播專題節目,集中宣傳“四史”中的杰出革命英雄、建設楷模和時代先鋒。同時圍繞“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時間節點,依托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載體,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在具體推進時,要切實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接受規律,實現以文化人的效果最大化。如革命作品《覺醒年代》,編劇團隊就精準地把握廣大90后、00后心理認知中“由可愛到可信,從可信上升到可敬”的特征,用豐富真實的人物形象、巧妙到位的情節設計以及演員們的真情演繹,使得革命精神在當下依然可以透過屏幕直擊青年人的靈魂,實現潤物無聲的感染與熏陶。第二,增進文化滋養,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爸腥A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币罅ν七M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其成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最新成果源源不斷融入教育當中;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比如倡導與鼓勵各地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像河南衛視制作的爆款節目“中國節日”“中國節氣”系列,通過振興中國傳統節日,運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凝聚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增進家國情懷,從而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傳播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通過營造既自在又自洽的文化場景與氛圍,來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推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特別是將紅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第三,堅守網絡陣地,積極開展網絡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加強互聯網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建設,保證教育內容的科學性、時代性。其次要通過網絡宣傳形式、方法、手段創新,提升網絡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親和力,讓“Z世代”由“被動灌輸”轉向“主動選擇、接受”。再次要綜合運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等融媒體,創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發揮全程媒體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全程性、追蹤性、即時性、完整性等優勢作用,對理想信念教育采用全過程干預和影響,保證預期效果的實現。最后,注重踐行,于社會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梢哉隙喾矫尜Y源,采取多種形式,通過案例式、體驗式、沉浸式、對比式等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達到理想信念教育知行合一的最終目標。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內心深處的評價標準。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是意識形態中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要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其中,關鍵在于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加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紅色基因和思想底蘊,是宣傳教育的重點,關鍵群體是生逢其時的廣大青年群體。具體而言,我們須通過多樣的傳播主體和媒體,在一個個平常的場合中,秉持“平常心、說人話”的立場,實現價值觀的默默浸潤。第一,彰顯精神譜系的價值引領作用。促使青年群體在追求真理中看清歷史發展的本質和主流,在堅定理想信念中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身的崇高追求,在時代洪流中把民族復興的使命扛在肩上,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做到“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第二,體現精神譜系行動導向的功能。引導廣大青年群體從初心使命中不斷汲取豐贍養分和強大力量,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中繼續豐富并拓展精神譜系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外延,使紅色基因真正代代傳承、發揚光大,做到“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第三,呈現精神譜系精神激勵的效果。教導青年群體堅定歷史自信,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堅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增強踔厲奮發的志氣、骨氣、底氣,做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第四,彰顯精神譜系的情感凝聚功能。通過不斷實現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匯與升華,力求從情感上令廣大青年群體堅守不負人民的初心情懷,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自覺,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力量。
注重網絡文明引導與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爆F在,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互聯網已然成為各領域工作的重要戰場甚至主戰場。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已達11.08億人,普及率提升至78.6%,現實迫切需要構建健康向上的網絡文明。這需要我們鞏固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充分激發網絡文化發展活力,改革完善網絡空間治理制度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空間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好學重文的網絡文明環境,讓廣大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需要關注的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其在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數據安全、倫理規范、風險管控等前所未有的挑戰,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不小的考驗。2025年6月10日,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在中央網信辦網絡法治局、網絡管理技術局的指導下,發布《推動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發展行業倡議》。這一倡議凝聚了行業共識,將引導人工智能技術向善發展,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體系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城鄉關系的改變會導致整個社會結構也由之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碑斍?,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仍帶有明顯的城鄉二元特征,城鄉融合發展缺乏足夠的、應有的價值引領、文化條件、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必然導致城鄉之間的文化優勢、獨有資源難以實現真正的無縫對接與雙向互補。沒有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就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融合發展。城鄉物質層面的融合發展不會自然帶來精神層面的融合發展,而精神層面的融合發展則會為物質層面的融合發展提供指引和動力。城鄉社會正氣和活力的培育與增強,應通過加強城市與鄉村交流,促進二者深度融合,實現美美與共。江西省景德鎮市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他們將市區的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陶溪川文創街區與浮梁縣寒溪村、“高嶺·中國村”有機融合,實現了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的比翼齊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命題,是對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在精神文明建設層面作出的重大部署,也為新時代增強城鄉社會的正氣與活力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實踐路徑。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范式變革,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搭建城鄉互動平臺,賦予增量;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路徑方法,增添動能;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夯實發展基礎,拓展勢能。一方面,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采取“將心比心,以情換情”的方式,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并且強化法治宣傳和依法治理,在鄉村社會植入現代法治意識和契約精神。另一方面,加強城市道德建設,巧妙借助“典型示范,以上率下”的思路,系統治理市場經濟對道德體系建設產生的負面影響,遏制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行為,引導城鄉居民愛黨愛國、明德向善、孝老愛親、守法誠信,形成城鄉互融共通的倫理道德體系。
三、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需遵循的原則
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要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尚需在具體實踐中注意兩項原則。
一是善于進行線下與線上的互動。立足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通過教育引導、理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方式方法,將文明理念貫穿國民教育,融入社會生活,融入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轉化為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同時,我們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持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的根本任務,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如此,久久為功,城鄉社會方能達致成風化人的效果。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線上宣傳創新的巨大效能,線下的精神文明建設在某種程度上是維系既有用戶的“存量”,線上的精神文明建設則可以極大激活潛在用戶的“增量”,二者相輔相成、彼此補益。
二是處理好宏大與精微的關系。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社會文明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基礎性指標?;仡櫢母镩_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國對于社會文明程度的理解和追尋,從生存層面的突破跨越到生活境界的探索階段,再邁入生命視野的開拓階段??梢哉f,對于社會文明程度的把握,不僅是一個單純追求科學合理、理性規劃的靜態結果,還是一個立足國情、兼顧世局,不斷根據發展實際進行調整優化的動態進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要求,深刻把握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文化導向和文化功能,指明了文化強國的文明水準和社會基礎,意味著對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彰顯與弘揚,這種注重多元性、包容性和融合性社會氛圍的營造,對美好生活品質追求的強調,有利于對城鄉社會的公序良俗的形塑,也有利于不同區域、地域、階層、職業對共有精神家園的高度認同。
在如此宏大目標的觀照下,我們更要注重做好每個個體的細微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痹谔嵘鐣拿鞒潭鹊倪M程中,我們一定要采用潤物無聲的途徑成風化人,在“落實”“落準”“落細”“落小”上下足功夫,提升廣大人民群眾渴盼的“精神幸福指數”,達致他們期待的“精神生態和諧”,最終抵達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愿景。[王學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原文刊登于《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