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無疑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意義。這場技術革命不僅重塑著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則,更在精神層面引發深層次的觀念變革。作為藝術創作者與科技觀察者,我通過持續三年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發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智慧,正在為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提供獨特的價值坐標系,這種文化賦能將深刻影響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在2025年全國兩會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動部署和文化數字化戰略指引下,我們亟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文明發展范式,將五千年文明積淀轉化為數字時代的創新動能。
技術革命與文明重構的雙重變奏
人工智能的顛覆性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在于其重構了人類認知世界的范式。當智能系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學術論文框架,生成媲美專業畫師的作品時,傳統知識生產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解構。這種技術躍遷使得《西游記》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從神話想象轉化為現實存在。但需要清醒認識到,這種突破既帶來生產力解放的曙光,也暗含文明異化的風險。
技術普惠的表象下潛藏著認知斷層危機。當技術鴻溝以幾何級數擴大時,多數人正從文明創造主體異化為技術被動接受者。在藝術創作領域的對比研究顯示:過度依賴智能工具的創作者,其自主創新能力呈現系統性衰減趨勢。這種現象深刻印證了工具理性對主體性的侵蝕警示,也凸顯了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唯有在技術應用中保持人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生產力的質變而非異化。
文化基因與智能進化的深層對話
在長期的藝術實驗中我觀察到:不同文化語境的訓練數據會塑造智能系統的美學特征。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視覺表達的技法層面,更深入價值判斷的算法內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正在為AI發展注入獨特的東方智慧。我在長達600多天,以宋元山水畫為研究對象的數字重構創作中發現:智能系統通過學習傳統藝術經典,其生成算法會自然趨向“氣韻生動”的美學標準。
這種文化基因的滲透具有多維向度:在空間維度上,它重構了人機關系的倫理框架;在時間維度上,它搭建起傳統智慧與未來科技的對話橋梁;在價值維度上,它為技術發展提供了“致中和”的校準機制。正如2025年全國兩會提出的“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我們需要在智能系統訓練中強化中華文化數據要素,將文化基因編碼為算法時代的“數字染色體”。
創作維度的升維與降維博弈
在傳統繪畫與智能創作的對比研究中發現,使用智能工具可將創作效率顯著提升,但創作者的心理滿足度卻呈現反向相關。這種效率與價值的悖論揭示了技術賦能的雙刃劍效應——當技術便利正在消解藝術創作最珍貴的“不確定性”價值時,傳統筆墨技法中“筆斷意連”的禪意表達,為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校準路徑。挑戰人工智能不斷形成的經驗、規則和邏輯,將成為人類未來的主要工作與生活方式。但轉機恰恰蘊藏在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中:通過將書法運筆的力度曲線、水墨滲透的物理模型等東方美學要素編碼為算法參數,我們能夠構建具有文化辨識度的智能創作系統。
中庸之道的當代技術詮釋
面對AI發展的多重風險,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出獨特的治理智慧。將“執兩用中”思想轉化為算法倫理框架,在決策模型中引入“最小傷害原則”,為技術倫理提供了可量化的東方解決方案。這種倫理算法不是簡單的技術妥協,而是“時中”智慧的數字呈現——在動態平衡中尋求最優解,在多元價值中實現最大公約數。在數據治理層面,借鑒“陰陽平衡”理念設計的動態數據權體系,既保障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又維護個體隱私權益。這種治理模式實現了“義利之辨”的現代轉化:通過構建數據流通的“禮法框架”,既釋放數據要素的生產力價值,又守住文明倫理的底線。這與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形成理念共鳴。
為落實“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要求,我今年提出建議建立“數字要素×文藝”創新機制:通過智能系統深度學習文物數據,解析傳統藝術的意境層次;開發融合地理信息系統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文化傳播平臺;構建傳統文化認知的新型教育模式。這些實踐方向與提案精神深度契合,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在具體實施路徑上,需要把握三個關鍵點:首先是文化資源的數字轉化,將文物、典籍等轉化為可計算的文化數據要素;其次是文化價值的算法重構,通過機器學習提煉傳統美學的數理模型;最后是文化傳播的智能增強,運用混合現實技術創造沉浸式體驗。這種系統化推進策略,既遵循“守正創新”的文化發展規律,又符合“人工智能+”行動的技術演進邏輯。
超越工具理性的精神家園
在智能技術應用中,需要回歸“以人為本”的本質追求。當技術發展植根于“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在系統中植入“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就能為智能革命校準航向。這種超越工具理性的價值追求,與2025年全國兩會提出的“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形成深層呼應——真正的生產力躍升,必然是技術進步與人文精神的協同進化。
構建數字時代的文明高度,不僅要在技術維度上發力,將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編碼為算法參數;也要在制度維度中體現,建立文化導向的技術倫理規范;同時,也要在價值維度培育“技以載道”的創新文化。這種立體化建設框架,既傳承了“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傳統智慧,又回應了“人工智能+”時代的現實需求,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貢獻中國智慧。
中華文明的五大顯著特征——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正是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觀。而人工智能為現代人類帶來的最核心價值并非技術本身,而是價值觀的紅利。當中國人在應用這一技術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價值觀的真正力量時,便會領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遠意義。[舒勇/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原文刊登于《中國政協》(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