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在河南省鄧州市古城東南隅,有一座花洲書院,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誕生于此。
百花洲畔千年庭院 書香墨韻文化地標
“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痹陲L景如畫的河南省鄧州市百花洲畔,一座古樸典雅的書院靜靜佇立,它就是花洲書院。
花洲書院牌樓。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今天,穿過刻著“花洲書院”四字的高大牌樓,拾級而上,在書山一覽臺舉目北望,花洲書院的青磚黛瓦便可盡收眼底。
時光回溯至公元1045年,北宋慶歷五年冬月,主持“慶歷新政”失敗的范仲淹引疾求解邊任,來到鄧州任知州。彼時鄧州學風不興,而百花洲一帶環境清幽、景色宜人,范仲淹便在此謀劃籌建書院 ,不僅廣邀名師,自己也常于公余講學傳道授業。
春風堂。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花洲書院主體為五進四院,沿中軸線,欞星門、泮池、春風堂、文會堂、萬卷閣等標志性建筑次第排列。書院主講堂以“春風”命名,取自“孔子如春風,至則萬物生”的典故,也蘊含著教師講學如春風化雨、學生聽講如沐春風的美好寓意。相傳,書院創辦之初,范仲淹在春風堂前親手栽植四株桂樹,以鼓勵學子奮發讀書,早日“折桂”。
鄧州古代書院(資料圖)。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花洲書院的創建,開鄧州書院教育之先河。更重要的是,在其帶動下,鄧州古城內先后興辦書院共計7所,文運大振。
千年時光拂過,書香墨韻依然。范仲淹之后,一直至晚清,花洲書院雖屢遭戰火焚毀,又歷經修葺,但學術薪火傳承不斷,成為我國歷史上辦學最久的學府之一。
人文蔚起弦歌不絕 精神品質薪火相傳
慶歷六年的深秋,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請,據其寄來的書信及一幅《洞庭秋晚圖》,為重修岳陽樓做記。
范文正公祠。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承載著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至高境界,被中國歷代仁人志士尊崇、傳誦至今。
書山一覽臺南側。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百花爭窈窕,一水自漣漪?!币蚍豆暶h播的花洲書院,成為文人雅士憑吊景仰的文化地標與教育圣地,才俊迭出,或文心雕龍、才思俊逸,或胸懷丘壑、神采風流。
姚雪垠讀書處。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張載,曾師從范仲淹,學于花洲書院。是他寫下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蜚聲神州;以直言敢諫聞名的北宋狀元賈黯,回到花洲書院向恩師請教立身為官之道,將范公所贈“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良心”的“不欺”箴言,履踐終生;及至今日,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姚雪垠、創作“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系列小說的二月河,都曾在花洲書院留下求學足跡。
……
一代代花洲學子,秉承憂樂品質底色,胸懷青云之志,履踐致遠。
文脈綿延熠熠重光 守正創新煥發生機
自2002年始,花洲書院開始了歷時三年的全面修復,2014年更擴建了二期工程,擴建后占地200余畝,以書院園林之姿,融入周邊群眾的日常生活。
鄧州花洲書院俯瞰圖(資料圖)。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時至今日,花洲書院早已成為文脈傳承的重要載體,其文化價值歷久彌新。
從文化地標到廉政教育高地。依托范仲淹“憂樂”思想,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搜集古代賢人名臣清廉警句,充實到書院展廳、照壁、碑刻等設施內,設置廉政文化長廊、法治文化長廊等,積極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園地。
研學體驗活動(資料圖)。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從研學體驗到全民文化共享。圍繞憂樂文化、宋朝禮儀、非遺手工等主題,精心設計理論和實踐操作課程,策劃構建起“機構+基地+線路”的研學體系,將研學課堂搬進千年學府。通過線上線下形式,舉辦紅色家風系列講座、免費書畫展、“非遺”體驗進書院等多彩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非遺”文化互動(資料圖)。南陽市文明辦 供圖
從科技賦能到文旅融合發展。采用數字化導覽系統讓游客沉浸式了解《岳陽樓記》背景,配備聲光電設備,使研學空間成為體驗儒家禮儀的實景課堂。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創IP,以展覽展示、文藝演出、互動體驗等多元化形式,積極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讓千年文脈真正融入現代生活肌理。
從北宋的講學圣地到今日的文化綜合體,花洲書院以強大的文化引力凝聚人心,讓“善治”“憂樂”等品質內核在新時代持續傳遞,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供稿:河南省文明辦 南陽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