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聚落演變到黔中道,探尋戰國秦漢至唐代的地域文化密碼 | 云品好書
為更好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營造全民閱讀濃厚氛圍,中國文明網“云品好書”欄目為廣大網友推薦系列優質讀物。本期為您推薦由人民出版社精選的出版作品:《出土資料與戰國秦漢聚落形態演變研究》《“涪沅之間”:唐代黔中道歷史、地理與文化研究》。
《出土資料與戰國秦漢聚落形態演變研究》
作者:符奎
內容簡介:戰國秦漢時期聚落形態的演變、國家權力在基層社會實現方式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戰國秦漢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書以戰國秦漢聚落為研究對象,主要利用里耶秦簡、岳麓秦簡和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等簡牘資料以及河南內黃三楊莊遺址、山東棗莊海子遺址和遼寧遼陽三道壕遺址等聚落遺址資料,堅持“長時段”研究,深入探討了聚落形態演變與地理環境、基層行政以及社會秩序等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揭示了戰國秦漢聚落形態演變的規律,推動了戰國秦漢聚落形態研究的進展。
《“涪沅之間”:唐代黔中道歷史、地理與文化研究》
作者:余多星
內容簡介:本書以其區域歷史、地理與文化作為切入點,從人口構成、自然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分析黔中道從江南西道獨立出來成為單獨一道的原因及區域特征。同時,探討黔中作為地域名稱在歷史時期的演變,分析唐代黔中道的設置與管理及黔中道采訪使設治黔州的原因,呈現黔中道特殊政治治理下形成的“流宦文化”與作為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景觀文化。深化歷史地理學中“界域(過渡地帶)”理論,認為黔中道實際上構成了一種“界域(過渡地帶)”,既是連接西南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過渡地帶,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形勢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認為唐朝黔中道治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方文化景觀,呈現出唐時期區域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景觀上的融合,提出景觀視域下歷史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可能性。
(供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