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創新觀點-中國文明網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創新觀點

發表時間:2025-06-29 來源:《學習與研究》雜志
字體:
打?。?/a>

  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根本在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這一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深刻回答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什么原則、實現什么目標等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創新觀點。舉要如下。

 一、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領導權決定了意識形態的歸屬。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葛蘭西提出文化領導權理論,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不僅靠暴力革命直接奪取國家政權,還要爭奪文化領導權,把不同的社會群體團結在新的世界觀之下。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實踐看,能否保持文化領導權成為決定政黨和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根本上掌握了思想文化的領導權,因此能夠把中國人民動員起來、團結起來,迸發空前的歷史創造精神,奪取了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

  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提出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掌握信息化條件下的輿論主導權,彰顯了高舉先進思想文化旗幟的使命擔當。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凸顯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牢牢把握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即“兩個鞏固”根本任務,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是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直面嚴峻形勢和突出問題,強調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互聯網,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敢抓敢管、敢于亮劍,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準確把握信息化技術發展機遇和挑戰,強調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三是掌握信息化條件下的輿論主導權。把互聯網作為意識形態斗爭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積極適應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變化,強調做好媒體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新格局,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形成網上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精準化實施機制。

 二、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馬克思主義批判超越形而上學的主體性理論,把人的主體性從被自我意識和絕對精神蒙蔽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文化主體性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進行文化創新創造的主動精神。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孕育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但是近代以來隨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這一文化主體性受到強烈沖擊和壓制。我們黨登上歷史舞臺后,帶領中華民族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重建和鞏固了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文化思想從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論斷,系統闡發文化主體性理論,彰顯了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氣度。

 一是堅定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明確而開闊的文化建構。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二是文化自信來自文化主體性。強調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堅持和鞏固文化主體性,就是始終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三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任務,強調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展示了堅持自主理論建構、摒棄西方中心主義的理性自覺。文化主體性為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邏輯起點、動力源泉和價值根基,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又為鞏固文化主體性提供了體系化學理化支撐。

  三、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主張用發展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對待歷史和傳統,認為人的創造性活動受到社會規律和客觀條件的約束。中華文明長期演進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成為中國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黨尊重歷史、追求真理,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習近平文化思想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重大命題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大原則,彰顯了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一是提出“第二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探索,見諸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活動,但是將其作為“第二個結合”,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一并概括為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寶貴經驗,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暗诙€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打破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二元對立思維,實現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標志著黨的理論創造性、文化主體性、精神獨立性實現了新的升華。

 二是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繼承發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文化工作基本方針,提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開辟廣闊的文化空間。強調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神圣責任。

 三是“第二個結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體”。強調“第二個結合”“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靶碌奈幕w”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與我們黨長期致力發展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根本指向上一致,同時又被賦予鮮明時代特征和豐富精神內涵,隨著新時代新征程“兩個結合”持續推進,將不斷結出新的文化果實,展現新的文化活力。

 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認為文化不僅僅是上層建筑中的觀念形態和精神形態,還體現為經濟運行、政治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維度和文化機理。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物的豐富和人的發展一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統籌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社會活力、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成功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習近平文化思想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宏偉目標,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新時代文化使命,彰顯了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一是把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著眼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提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等重大論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著眼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任務,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更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以堅持理想信念為核心,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體現了著眼于人、落腳于人的鮮明導向。

  二是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明確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標示了文化坐標,錨定了文明航向。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三是確立人文經濟新發展范式。闡明文化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審視經濟和文化“雙向奔赴”實踐,提出人文經濟學研究重大任務,確立人文經濟共生共榮的新發展范式,超越“見物不見人”發展模式及其文化危機和精神困境,為人類社會發展描繪了新圖景。

  五、傳承發展中華文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伴隨著世界歷史發展并塑造著世界歷史面貌,其決定力量是生產力,創造主體是人民群眾,動力機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從來就不存在抽象、普適、超歷史的社會文明。百余年來,我們黨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秉持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作出了重大貢獻。

  習近平文化思想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精辟闡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演進歷史,構建以交流互鑒為標識理念的文明話語體系,彰顯了立己達人、胸懷天下的深厚情懷。

  一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闡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揭示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多元一體的發展基因和革故鼎新、和合共生的精神特質。深化中華文明研究,提出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結合起來。推進中華文明傳播,提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大任務,強調要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創造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廣泛開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二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豐富了世界文明發展理論和實踐。作為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人類文明新形態追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實現了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三是提出文明觀和全球文明倡議。把握人類文明演進規律,強調開放包容是文明發展的動力源泉,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提出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發起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議,構建以交流互鑒為標識理念的文明話語體系,為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秦洪良/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局長)

【責任編輯:賈園園】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