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南集鎮范蕩村:以“戲”為媒推動移風易俗
“這些年我們村的攀比之風明顯減弱,最明顯的就是沒高彩禮了,喜事宴席也有規定,大家節省了不少開支,和村里藝術團的節目演的一樣,大家都很有感觸?!比涨?,在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南集鎮范蕩村,看完演出的村民范學會的一席話引發眾人共鳴。
近年來,范蕩村堅持以“戲”為媒,依托淮劇之鄉,放大“小淮戲之村”效應,聚焦陳規陋習,創作生產一批群眾愛看愛聽的移風易俗節目,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有效推動人情負擔減下來、攀比之風剎下去、新風正氣樹起來,煥發出現代鄉村新氣象。
范蕩村組建小淮戲特色村協商議事會。
戲前:尋找共鳴點
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到底有哪些?范蕩村堅持請進來、說開來,專門組建村組干部、紅白理事會、鄉土藝術團及黨員群眾代表等人員共同參與的“移風易俗鄉土小戲創作專班”,經常性邀請大家在寬松氛圍中嘮家常,理出群眾普遍關注的痛點問題和具體事例,為地方文藝團體創作提供源頭活水。
“除了參加會議征集意見和線索,我有個習慣,就是沒事到群眾家里繞一繞、聊一聊,聽聽大家平時在關注什么”,今年74高齡的范蕩村鄉土文化藝術本土顧問沈成軍說,只有強共鳴的作品才能真正吸引人、感染人、引導人。不僅如此,范蕩村還把百姓議事室、村民議事會、有事“碼”上說等平臺資源進行整合、融合,群眾若發現賭博、迷信、高隨禮、高彩禮等現象,可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直通“導演室”“編輯部”。大家紛紛稱贊:“村里藝術團的節目演的都是老百姓的身邊事、心頭事,真的是‘喇叭一喊,全村來看’”。
文化藝術團演出現場。
戲中:演出興趣點
“要有好反響,正能量和觀眾緣缺一不可,說白了,新的土的都要來,淚點笑點都要有?!狈妒幋遴l土文化藝術團負責人何金仁直言,“小舞臺也要高標準”,每一句臺詞、每一個表情都要打磨,如此才能整體出色、細節出彩。而“演老百姓喜歡的戲”,正是范蕩村一直堅持的服務宗旨。
“不讓彩禮成負擔,真愛金錢買不到”“入伍入學不宴請,喬遷開業不收禮”“父母生前不厚養,死后葬禮講排場,大動干戈圖了啥?要面子”……近年來,無論是節慶演出、專題演出,還是鄉土文藝隊的惠民演出,范蕩村的村民們最愛看的、點贊率最高的當屬移風易俗類節目?!昂芏嘣瓌摴澞吭诜妒幨羌矣鲬魰?,比如小品《出禮》、小淮劇《親家和》、蓮湘表演唱《人情減負“漣6條”》等等,大家一提到名字都能說上幾句?!奔仁瞧庇延质谴妩h總支書記的范加金深有感觸,“這些節目說的是鄉土新聞、用的是鄉音俚語,到嘴到肚、寓教于樂,大家是非常喜歡、十分歡迎!”
戲曲文化墻
戲后:回顧改進點
現在“‘人情債’少了,‘人情味’又回來了?!眻鰞扔蟹错?,場外有回響。范蕩村在外創業人士范加勝有感而發,“關于移風易俗,村里小戲唱得非常好,入情入理,就如出禮不超200塊,滿月、10歲可辦事,80歲以上才祝壽,之前回來我也聽他們唱過,我們在外的人,也要自覺遵守,不能壞了村里的規定?!?/p>
成立至今18個年頭,有土生土長的群眾成員15人,年齡最小的52歲、最大的80歲,原創節目60個,每年開展惠民演出達30余場次……范蕩村鄉土文化藝術團不僅在本村認可度極高,在周邊鎮村也是聲名顯著。究其成功秘訣,漣水縣淮劇團負責人翟勇軍認為,范蕩鄉土藝術團作為“淮劇漣水現象”東路軍組成部分,堅持戲為群眾演,為農民抒懷,節目走新更走心,不僅留得住觀眾,還能讓大家觀后有感,記得住、愿意傳,關鍵是不良習俗戲里有比照,更能讓群眾接受。(供稿:江蘇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