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江西篇|“中國好人”孫立新:匠心制瓷40載 延續千年陶瓷文化
在景德鎮這座歷史悠久的瓷都,陶瓷不僅是城市的驕傲象征,更承載著無數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孫立新,便是這眾多陶瓷匠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實際行動踐行對傳統文化的尊崇,將制瓷藝術視為生命般熱愛。從少年時期起,孫立新便與陶瓷結下不解之緣,四十余載的堅守與傳承,讓他對這門古老技藝有了深刻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讓我們一同走進孫立新的世界,感受他對陶瓷藝術的執著追求與無私奉獻,領略那份源自心底的深沉熱愛與堅守。
孫立新從坯架子上取坯,開始新的一天工作。(景德鎮市珠山區文明辦供圖)
立志學藝 厚植工匠精神
孫立新從十三歲那年起,便跟隨父親孫同鑫先生,踏入了家族世代相傳的制瓷技藝大門,成為這門藝術的第四代傳人。
在成長的歲月里,孫立新常常依偎在奶奶身旁,聆聽那些關于曾祖父、祖父以及父親學藝勵志的動人故事。同時,“孫公窯”歷代傳承人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在隨父學藝的三年時光里,孫立新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奮與敬業。每天,他都會提前一個半小時到達工廠,默默無聞地為試驗組的師傅們打理著一切:抹桌子、打掃衛生、生火燒茶。憑借著這份執著與努力,孫立新在技藝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順利通過了鐵線描和釉下分水技藝的考試,以優異的成績出師。
復興古技 勇擔時代責任
采訪中孫立新告訴記者,1996年到1998年期間,他作為景德鎮技藝人的代表,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自律和勤奮,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關乎著景德鎮瓷藝人的形象。這段寶貴的工作經歷不僅讓他對陶瓷生產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1998年10月,孫立新帶著滿腔熱忱回到了家鄉。在政府政策的激勵下,他與父親共同決定重振祖傳的瓷器作坊。為了紀念曾祖父的創業精神,他們將作坊命名為“孫公窯藝”。孫立新希望通過藝術的理念,重拾祖輩傳承的技藝榮光,用精湛的瓷器作品回饋社會。
為了緊跟時代步伐,孫立新不斷嘗試新的陶瓷風格。1998年,他與父親攜手復興了孫公窯陶瓷研究所,并注冊了相關商標。2001年至2003年間,現代陶藝制品風靡一時,孫立新也積極投身其中,幾乎每天起早貪黑地鉆研。憑借著從小在作坊里積累的經驗和多項陶瓷技藝的傍身,他每年都能推出兩百余件新品。這種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孫公窯成為了景德鎮現代陶藝走向市場的先驅,備受矚目。
2003年,在父親的建議下,孫公窯藝回歸復古路線,孫立新也重新拾起自己的專長——青花瓷的設計與繪畫。2009年,他創作的釉下五彩薄胎瓷燈《江南春曉》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另有《清明上河圖》等作品作為百年陶瓷世家的傳承之作,入選中俄文化年“白色的金子”展覽。
孫立新與洋景漂共同創作青花瓷盤。(景德鎮市珠山區文明辦供圖)
技藝傳承 用心培育新人
轉眼間,孫立新已從事陶瓷專業四十余載。作為百年陶瓷世家的傳承人,帶徒傳藝關系著孫公窯藝的未來發展。為了鼓勵學生們好好學手藝,孫立新一直免費收徒,并經常贈送書籍給學生們。至今,孫立新已有六十余名學生走向社會。孫立新說,雖然不知道孫公窯品牌能傳承多久,但這份技藝一定要傳承下去,多帶徒弟才對得起“傳承”兩個字,能讓學生們用手藝服務于社會,就是孫公窯的良好延續。
在不斷探索藝術道路的同時,孫立新更是將對瓷都青少年的藝術美育視為己任,他經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參加社會公益講座,送文化進大學、進社區。
孫立新教導學生手繪底稿。(景德鎮市珠山區文明辦供圖)
在首屆景德鎮國際陶藝雙年展非遺技藝進校園活動中,他為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學生表演了精彩的陶瓷節目,耐心講解陶瓷技藝,獲得學生們的一致好評。每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他都會參與公益宣傳表演,“把優秀的陶瓷傳統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是他堅守的使命。(“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新華網 于珊 江西文明網 汪增澤 珠山區文明辦 楊睿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