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審旗:匠心筑夢文明之城 品質繪就幸福畫卷
城市發展,離不開強大的精神支撐,社會進步,離不開豐潤的道德滋養。內蒙古烏審旗,是一座有著16萬人口的文明小城,這里的城與人溫暖互助,這里的人與城共生共榮,這里的人與人和睦共處。
一城之美,非但源于精心雕琢的建筑與景觀,更在于那份深入骨髓的文明氣質;一城之魂,不僅植根于民生福祉的深厚土壤,更在于全民共建共享的和諧生態。烏審旗,這顆鑲嵌在內蒙古自治區“南大門”、鄂爾多斯市西南端的璀璨明珠,正以實干為筆、文明為墨,繪就一幅幅城市幸福生活的秀麗圖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烏審旗不僅僅追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致力于構建一個文明與和諧并重的理想家園。在這里,每一磚一瓦都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烏審旗通過深入實施“民心工程”,傾聽民眾聲音,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城市發展的每一步都堅實順應人民的期盼,讓市民的幸福感如同燈火般溫暖而明亮。
在烏審旗嘎魯圖鎮呼熱胡社區馬占彪老先生那悠長而光輝的業委會歲月中,每一份付出都凝聚成了社區溫暖的記憶。2023年的社區懇談會上,他那份為老年人謀求幸福生活的熱忱,映照了烏審旗精細化管理的歷程。當原址上那座狹小的活動中心華麗轉身,一座嶄新的活動中心拔地而起,矗立其間。它不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烏審旗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動實踐,是精細化管理成果惠及民生的有力證明。
烏審旗正步入一個城市文明全面躍升的新時期,它既是攻堅克難的戰役,也是持之以恒的征程。在這場戰役中,烏審旗將人民的需求視為前行的燈塔,通過密布城鄉的治理網格和多元化的“問需”渠道,精準對接民生痛點,逐一解決“物業之困”“停車之難”“供暖之憂”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同時,烏審旗還實施涵蓋醫療、教育、養老、就業等領域的28項民生實事項目,以及“飛線”整治、農村牧區供水保障工程等十項重點民生工程,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民需所急,力行所至
群眾身邊無小事。烏審旗把停車位難找、公共交通不方便、充電樁較少等老百姓的煩心事作為提升城市文明的要緊事,投入運營新能源公交車36輛,在校學生、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可免費乘坐;在主城區啟動運行共享餐廳9家,對60周歲以上老年人以及殘疾人、孤兒、重點優撫對象等進行就餐補貼;新增公共停車位1200個、新能源充電樁170個、小區公用充電棚26個;在老舊小區加裝26部電梯,讓居民切實享受到“一鍵到家”的“新生活”。制定出臺《烏審旗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紅色物業”管理工作實施方案》,通過“金銀銅鐵”掛牌考核辦法不斷優化物業服務質效,打造出一批有較大影響的金牌“紅色物業”品牌。目前,烏審旗共有196個物業服務項目,自2022年“金銀銅鐵”四級評定工作推廣以來,群眾投訴同比下降46.8%,老百姓們居住更舒適、更安心。
烏審旗通過不懈努力,一系列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明廚亮灶讓食品安全更加透明可信;規范停車秩序讓城市交通更加順暢有序,環境衛生整治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充電設施完善解決了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難題,物業服務提升則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不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量,也進一步彰顯了烏審旗在提升城市文明過程中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煙火人間,文化浸潤
從細微處著手,從點滴間積累。烏審旗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優化公共服務,讓市民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溫馨的人文關懷。烏審旗以前瞻性的視野和務實的舉措,深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努力打造一個既有顏值又有內涵、既繁榮又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煙火人間的“河套人”之夜主題文化夜市,在烏審旗煥發生機,不僅僅是夜晚的喧囂與熱鬧,更是烏審城市文明在傳承與創新中的熠熠生輝。萬年“河套人”的文明根脈,深植于內蒙古烏審旗的悠久歷史之中,為這座城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遠古時代的狩獵采集,到農耕文明的興起,再到現代城市的繁榮,“河套人”的智慧與勤勞,如同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滋養著這片土地,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基因。
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烏審旗注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修復古跡、建設博物館等方式,讓市民和游客能夠近距離感受“河套人”的歷史足跡和文化魅力。
同時,烏審旗還積極倡導和實踐文明行為,從細微處入手,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無論是地攤經濟的文明經營,還是家門口停車場的便捷有序;無論是共享餐廳的環保用餐,還是農貿市場的誠信經營;無論是公園里的和諧晨練,還是道路上的文明行車……這些都是烏審旗城市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和具體體現。
文明樂章,文化賦彩
無論是文藝創作的靈感源泉,還是城市文明的蓬勃發展,其根本動力都源自對人民福祉的深切關懷與積極引導向善的社會責任。在文化領域,烏審旗同樣閃耀著璀璨厚重的光芒。隨著幸福宜居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和群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烏審旗不斷以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打造人民群眾心靈棲息成長的精神家園,使之成為城市文明提升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這個過程中,烏審旗注重通過城市文明的提升來增強社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積極策劃并實施了一系列貼近民生、深入人心的活動和宣傳項目,將文明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市民的心中。王文才等文藝工作者以說書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為載體,深情講述著烏審旗在城市文明提升過程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日益彰顯的美好。
從“幸福來敲門,文明共筑家”的溫馨行動,到“小手牽大手,共繪文明圖”的家庭共育計劃;從“開學第一課,文明我先行”的啟蒙教育,到“扣好人生每一扣,文明相伴每一步”的成長引導,每一項活動都緊密圍繞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塑造城市精神氣質的目標展開。通過這些活動,烏審旗真誠地與群眾溝通,耐心地向他們傳授文明創建的知識與意義,確保每一位市民都能深刻理解并積極參與到城市文明建設中來。同時,烏審旗還高度重視群眾的意見與建議,確保每一條反饋都能得到及時地回應與處理,真正做到“戶戶有聲音,人人被聽見”。
初心如磐,筑夢前行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城市建設的主體。烏審旗始終將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作為重要載體,將行為規范、城市建設、文明鄉風等工作有機融入,先后出臺《鄉風文明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社區居民暨機關干部文明信用積分管理和鄉風文明信用積分管理實施方案(試行)》等規范性文件,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創新構建“五顏六色七彩虹”品牌實踐架構,在全域形成“一紅一會一踐”移風易俗實踐平臺,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營造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站在1949年秋后中共烏審旗委辦公舊址的瞭望臺上,77歲的白治文眼前仿佛上演了一場電影。那是父親嘴里1936年巴圖灣赤衛隊抗擊白匪、拱衛延安的崢嶸歲月,是1949年即將迎來黎明前的隱忍蟄伏;那是白治文退休在家20余年對舊址的艱苦守護,是2019年以來掀起的紅色小鎮建設浪潮。曾經破敗凋敝的幾方土窯,如今已經煥然新生,并作為巴圖灣紅色文化小鎮的關鍵一環,成為烏審旗推動城市文明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隨著新一批年輕講解員的上崗,白治文也終于從義務講解員重又變成訥言的“小老頭”。從獨自支撐到團隊運營,從無人問津到門庭若市,越來越多的游客和關注讓白治文挺起了瘦削的身子,那是傳承接力卸下的擔子,也是年輕一代崇拜的眼神賦予他的榮光。
在白治文老人的守望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傳承與未來的希望。巴圖灣紅色文化小鎮的蛻變,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銘記,更是對未來的期許與展望。在這里,人民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城市建設的主體。烏審旗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共同繪制了一幅幅生動的民生畫卷。
夢想與堅持,創新與奉獻。只有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匯聚起推動城市發展的磅礴力量;只有不斷追求文明與和諧的共生共榮,才能建設好人民心中永遠幸福的溫馨家園。展望未來,烏審旗將繼續秉持“城市建設根植于人民、城市管理服務于人民、文明碩果普惠于人民”的初心與使命,以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和更加貼心的服務,打造一個人民滿意、人民幸福的現代化城市。在鄂爾多斯市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中,貢獻烏審智慧和力量,繼續攜手全體人民,共同書寫屬于這座城市更加輝煌燦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