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廣電網絡專用電視機頂盒,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內容搬上電視屏幕,在江西省共青城市,廣大基層黨員僅需要簡單的三步操作,就可以自主觀看“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內容了。
讓“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從小屏端進入大屏端,是共青城市委宣傳部打通基層宣傳“最后一公里”的創新舉措之一。在這座年輕的城市里,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在群眾身邊,一個個城市書吧、農家書屋里書香氤氳,一場場接地氣的志愿活動、宣講演出為群眾送去實惠……“我們的秘訣就是構建‘3+1+1’文明實踐工作模式,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3個中心相互融合、揚長補短?!本沤姓f副主席、共青城市委書記王豐鵬說。
媒體融合 讓文明實踐“暢”起來
作為全國較早投入運營的縣域融媒體中心之一,共青城市融媒體中心將廣播電視臺、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12個平臺融合為一,建成了江西省首家平臺級融媒體調度中心,并成為江西省縣級媒體融合的示范樣板,曾獲得國家級榮譽3項、省級榮譽13項。
“今年以來,共青城市創新渠道,探索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數字化管理系統,即搭建電視、電腦、手機、觸屏等‘四端’與共青城市融媒體中心、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多終端同步共享的多功能信息化平臺,不斷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的融合互通,讓文明實踐傳播‘暢’起來?!惫睬喑鞘形N?、宣傳部部長汪玉貴說。
為此,共青城市專門組建了市、鄉、村三級文明實踐志愿者供稿隊伍,搭建信息采集傳播平臺,通過“村村通”小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發布活動信息,實現文明實踐活動信息互通共享,傳遞群眾心聲。融媒體中心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不斷增強。
創新載體 讓文化活動“熱”起來
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閱讀大廳里座無虛席;大廳朗讀亭邊,許多讀者排起了長隊;大廳另一邊,并排碼放著許多聽書設備,使用設備的讀者絡繹不絕……如今,在共青城,像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已經建起了146個,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文明實踐活動不是“大水漫灌”,而是要“精準滴灌”、精心“配餐”。如根據農民“點單”免費開展的“每周一電影”活動,已成為甘露鎮文明實踐活動的“拿手好戲”;蘇家垱鄉水口村將本土特色“西河戲”文化與傳統節慶相結合,讓村民唱主角,深受群眾歡迎。
基層宣傳要“活”起來,豐富載體是關鍵。為此,共青城市在強化基層宣傳工作的進程中,注重發揮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的功能,依托各鄉村基層文化活動中心的云講堂、農家書屋等服務平臺,因地制宜,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引導;通過“每月云講堂”“每周一電影”等實現活動開展常態化;通過培養農村“專業講師團”、普及群眾點餐制“訂單式”宣講等提升“群眾語言”水平;通過爭做“共青精神”新時代傳人,講好“共青故事”。今年以來,共青城市結合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各類文化活動400余場次,成為農村思想文化傳播主陣地。
盤活內容 讓基層宣傳“火”起來
如今,共青城鄉村居民已經習慣伴著“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上的“經典語句”吃早飯,類似的服務當地“村村通”小廣播每日早、中、晚各一次……這是共青城市積極利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實現群眾、黨員宣傳全覆蓋的新舉措。
著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融合是共青城構建“3+1+1”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模式的重要環節?!袄谩畬W習強國’由小屏進入大屏的變化,共青城有針對性地解決了群眾怎么學、學什么的難題?!蓖粲褓F介紹。
目前,共青城各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根據各自特點制定每日播放計劃,如茶山街道東湖社區實踐站針對學生較多的情況制定了“四點半課堂”播放計劃,讓學生放學后既能觀看視頻又能學習知識;江益鎮愛國村種植養殖專業戶多,村里就通過“學習強國”客戶端播放農技養殖方面的視頻,深受村民歡迎。
從小屏到大屏,從黨員到群眾,共青城“3+1+1”文明實踐工作模式的背后,體現的是當地黨委“化無形為有形,化虛功為實做”的細致功夫,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使命追求,是打通基層宣傳“最后一公里”的責任擔當。(梁楚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