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鄉村振興戰略必然蘊含文化振興的價值訴求。當前不僅要把文化作為衡量農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還要在高水平上滿足農民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因此,要通過鄉村文化振興,賦予鄉村生活以更高的價值和樂趣,以提振農民振興鄉村的“精氣神”。
尊重提升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形成和演變,都離不開主體的參與和創造。鄉村文化內生機制是農民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其實質是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重構。農民作為積極分子去參與、創造鄉村文化生活,進而重構鄉土社會的倫理秩序與情感、價值認同。內生機制的有效性在于,它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了鄉土性、地方性,使農民在熟悉的生活體驗中獲得價值與樂趣,進而調動農民振興鄉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就需要不斷強化農民主體的自身建設,著力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培育現代高素質農民,從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這也意味著,農民不僅是文化振興的主體,也是文化振興的受益者。因此,鄉村文化振興必須深深扎根于農民群體之中,系統研究并把握農民的實際文化需求,探索建立農民文化需求跟蹤反饋機制,開展個性化、差別化的文化活動,精準施策、有效供給。
培育激發鄉村的文化社團活力。鄉村社會存在大量的各類民間文化社團,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深諳當地的文化底蘊,演出內容貼近生活,表演形式生動有趣,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農民不僅從豐富的文化演出中獲得需求滿足,還會因文化活動參與和技藝、能力的展示而受到激勵。因此,應加快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多元配合的有效供給體系,培育和激發鄉村民間社團的文化活力。加大經費投入,推動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以監控評估促進民間社團的自律生長。通過文化館、文化站等基層文化陣地,定期對鄉村文藝愛好者進行集中培訓,扶持和培養一批民間文藝骨干,培育壯大農民演出團體。建立綜合協調機制,拓展民間文化社團多元化生存發展路徑,促成民間文化社團與企業等組織的合作共贏。
傳承創新鄉村的文化資源稟賦。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民族心理和文化傳承中有著獨特的作用。鄉村振興必然是對鄉村文明發生自覺和建立自信的過程。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從挖掘鄉村文化的內涵開始。系統發掘、整理鄉土文化,通過培養文化傳承人、打造傳統工藝品牌等,激發鄉土文化的內生,重塑鄉村文化生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先進的價值理念成為鄉土文化的內核,浸潤農民的日常生活,并走進農民的內心世界。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等方式,盤活蘊藏在鄉村的特色文化資源,使之在新時代的文明框架里、在現代和傳統的交融中,綻放新的光彩。
推進引領鄉村的文化產業振興。鄉村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資源寶庫,歷經數千年積淀下來的建筑、禮俗、工藝、服飾、典籍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無限的發展潛能,理應回歸生產生活實踐,打造鄉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化的發展,不僅為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農民多樣化需求的滿足提供現實支撐,還能通過市場化運作更好地捕捉農民的文化需求信號、及時提供相應的文化產品,從而增強文化認同。促進文化與農業、生態、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不斷提升鄉村文化創造力和生產力,推動文化富民、強村,塑造鄉村振興發展新態勢。注意統籌協調保護、傳承與發展的關系,讓鄉土文化回復生命力和內涵,以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狀態呈現,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育、培養等方式,提升農民的文明素養和文化消費能力,重塑鄉村文化消費市場和農民消費習慣,引領廣大農民推進鄉村文化產業的全面振興。(作者:盧倩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