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河北日報刊發一組題為《“星光”溫暖留守娃》的攝影報道,講述了內丘縣北嶺中心小學成立“星光”微電影工作室,以留守兒童為主角,嘗試拍攝微電影的故事。
在這組報道里,有天真無邪的笑容,也有惹人心酸的思念;有起伏的丘陵與貧瘠的土壤,也有一個個小小身體里的蓬勃生命力;有一時缺位的親情陪伴,也有盡力周全的真摯關愛。在兒童節即將來臨之際,這組報道記錄下了北嶺中心小學孩子們的夢想、歡樂、堅強以及本不該領受的孤獨,更提醒人們,在我們身邊,還有一個特別需要全社會關心、愛護與幫助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隨著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打工,農村留守兒童也日益增多。民政部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余人。這無疑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而在這個數字背后,更有著精神缺“愛”、心理缺“疏”、學習缺“導”、安全缺“護”、經濟缺“援”、生活缺“助”等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保障他們的健康成長,“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就是守護我們的明天。為留守兒童提供足夠的關愛和幫助,從各方面疏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讓他們與城市兒童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是我們必須擔負起的責任。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這“一個也不能少”中當然也包括農村留守兒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政策體系,確保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安全得到保障,實現“幼有所育”,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關心留守兒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機制和措施,加強管理和服務,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近年來,從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與啟用,到《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出臺與實施,再到各類社會公益組織積極開展愛心幫扶……農村留守兒童正越來越切實地感受到“父母遠離,關愛不離”的溫暖。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它涉及到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需要常談,才能引起社會關注、不斷地推進問題解決。但“常談”,卻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呵護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困境正在逐步得以改善。但與這個特殊群體的現實需求相比,相關工作還有不少需要補齊的短板,在完善關愛組織架構、加強日常管理、強化資金政策支持、創新開展關愛活動等方面,仍需持續發力。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睆倪@個角度講,《“星光”溫暖留守娃》里的一張張圖片,讓我們感受到了呼喚和責任——我們每個人、每一天做得多些再多些、好些再好些,才能讓那些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們都如春花般美麗綻放。(蔡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