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觀瀾·文藝創作如何強起來③)將扶持力道用精用足——以當前戲曲創作為例
日期:2019-05-03
來源:人民日報

  多種文藝扶持樣式成效初見,同時需明確創作為主,助力為輔,不可顛倒主次

  由編、導、演、服、化、道等構成的班底是戲曲創作的主體,他們猶如火箭核心艙,直接推動每一部作品的誕生,也成就時代經典和藝術高峰。但任何一支火箭光有核心艙是遠遠不夠的——裝滿燃料的助推器直接決定火箭升空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它們所處的位置和相互間的配合也決定火箭發射的高度、方向、精準度甚至是最終的成敗。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隨后各級政府部門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繼出臺。凡此種種,對于蓄勢待發的中國戲曲來說都似一種強力助推,短短幾年的發展與變化非常顯著。這其中有三個現象值得關注:

  扶持戲曲發展的項目和平臺越來越多,專項資金種類與數額愈加可觀。比如非遺傳承計劃、像音像工程、劇本創作基金、保留劇目復排項目等,都有專項資金投入和專業平臺保障。這是激活傳統藝術、繁榮文化市場長期、穩定的重要舉措,直接解決了許多戲曲院團面臨的困難——缺錢——可謂雪中送炭!從國家到地方院團,從劇本孵化到上演后的修改提高,從老藝術家傳藝到扶持青年創作,可以說,劇種傳承與劇目創作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細節都可以在不同類型項目中找到幫助,與之配套的還有專家全程指導等。沒了后顧之憂,戲曲創作自然更有底氣,也更有膽魄,由此,許多想法、創意、計劃的實施才真正成為可能。

  在各類基金扶持下,戲曲人才研習班近幾年也大量開辦起來。不同于戲曲院校的基礎性培養,研習班是政策指導下針對各類成熟人才的進階與提升。在內容上,有針對編導演人才的“名家傳藝”,有針對舞美、燈光、化妝人才的實踐課程;在時間上,有十天半月的短期培訓,也有一年甚至幾年的長期進修;在形式上,有結合作品觀摩與創作采風的綜合提高,也有以講座為主體的理論學習。種類各異、靈活多樣的班級對于院團的人才培養、劇目創作、資源儲備以及地區、劇種間的藝術交流都是有力助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習班大都由國家或地方財政支持,每一位學員及所在院團都無需負擔額外費用,這對于捉襟見肘的小劇種和小劇團來說,無疑是非常實際的幫扶。

  得益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近年來戲曲宣傳和評論力度也在逐漸加強。譬如,許多報刊等媒體結合專項基金開辟專版或專題,對戲曲的關注和報道不僅數量增多、篇幅增大,專業性也顯著提高。不僅戲迷有了更為廣闊的信息渠道,從業者也有了一方傾聽和表達的天地。不事“紅包”、不惟“專家”,敢言、直言之風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獨具個性的好報道、好評論,不少專業劇評人、融媒體借此東風脫穎而出,對推廣劇目、提升劇種影響力、打開主創知名度以及市場拓展都大有裨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種種助力才剛剛起步,仍有很大提高和改善空間。譬如,各項基金在設立之初就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思維,而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把錢花在刀刃上。對于打磨作品,我們還需要耐心、恒心:不能止于短期收獲,更要看到長期成效和后續影響,在點滴間讓傳統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中。對于基層、重要民營劇團也要有所側重和幫扶,若能適當引入社會資本,內外結合,在“輸血”的同時也有計劃地培養創作主體自身“造血”功能,應當給予鼓勵。

  研習班數量猛增的同時,還需保障質量。這包括生源質量、專家與課程質量以及考評質量。畢竟,每個地區、每個劇種發展水平不一,選拔標準不盡相同,人才起點與視野也有不小差距,既要做到“平衡”與“幫扶”,也要兼顧“優中選優,優中拔尖”,萬不能走形式大于內容、“排排坐吃果果”的過場。

  此外,“約稿式”專家劇評似乎已是不少院團劇目宣傳的“固定搭配”,媒體報道也似乎被視為一部作品的“定位”與“評價”。殊不知,營銷推廣、專業劇評、理論研究三者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字屬性:營銷具有明確的商業導向,它可以利用不同媒介終端的多種形式展示劇種和劇目個性,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延展性;專業劇評則重在專業、客觀、科學;理論研究更應是嚴謹的總結和精到的提煉。

  多種形式的幫扶最終目的是為創作主體服務,主次不可顛倒,不可違背創作規律。尊重創作規律,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與修正,相信將推動文藝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迦 山)

責任編輯:賈 玉韜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