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都需要將制度保障與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這種呵護與關愛,不能因孩子們“留級生”等外在的身份標簽而區別對待。
近日,在杭瑞高速湖北陽新段,民警在巡邏時發現兩名小孩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經詢問得知,兩名小學生準備走高速去看望生病的同學,民警表示你們可是祖國的花朵啊,一位小同學回話說,“我們留級了!”民警:“留級也是花朵,留級花朵?!?4月7日《新京報》)
社會化不足的未成年人,違規在高速公路上行走,這種背離交通規則、忽略和漠視安全風險的失范行為,得到了及時的糾偏。面對兩位“熊孩子”,民警沒有生硬、冰冷地“暴力育人”,而是對他們“溫柔以待”?!傲艏壱彩腔ǘ洹?柔軟的身段背后,隱伏著民警對每一個孩子深沉的愛。
長期以來,對于那些成績不好或者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學業困難的“留級生”,人們總是很容易戴上“有色眼鏡”看待。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分層的手段,承載著公眾“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認同;“留級生”作為教育競爭中暫時的失敗者,很容易被一些勢利的人們“另眼相看”。
在不少學校,對那些成績好、聽話的“乖孩子”青睞有加,對那些成績不好、不懂事的“留級生”不屑一顧,甚至讓他們陷入邊緣化境地。這種做法將“留級生”從正常的、完整的人變為沾上污點的、被貶低的人,是對他們進行人格上的鞭笞和精神上的矮化,讓“留級生”承受了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傷害,變得敏感和自卑起來。
習慣用固化思維來看待“留級生”,熱衷用“慣性聯想”和“惡意的揣測”來打量孩子,先入為主地斷定差生在智商、學習興趣、生活習慣和學習能力上存在著問題和缺陷;當老師和家長過早地失去了信心、過早地放棄了點亮差生心中的希望之燈,“留級生”的逆襲,就會變得更加曲折和艱難。
愛爾蘭詩人葉芝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痹谌丝诹鲃蛹铀俚慕裉?社會互動日益頻繁,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個和他們相遇的成年人,都猶如一顆顆石子,都會在他們精神世界的水面上留下漣漪。面對“留級生”,如果民警對孩子們冷嘲熱諷、惡語相向,不可避免會加劇他們內心的陰影;“留級也是花朵”不僅沒有對孩子們污名化,反而給他們以光亮和溫暖。從這個角度上說,這位民警也是一名“燃燈者”,有助于點燃兩個留級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燈。
每個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都需要將制度保障與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這種呵護與關愛,不能因孩子們“留級生”等外在的身份標簽而區別對待。更何況,“留級生”并非不能逆襲,不少留級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后來居上。那種用標簽思維來看待“留級生”的觀念,顯然有失偏頗。(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