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綜藝節目《朗讀者》備受關注。為什么《朗讀者》會火?筆者認為,《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根本原因在于節目適應了當前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
可以說,《朗讀者》《見字如面》《非凡匠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觸動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懷,是在市場化思維的工業流水線模式和互聯網思維的IP模式下文化“泛娛樂化”“淺層化”“碎片化”背景下,對觀眾深層次文化消費需求的滿足;同時也是在多元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背景下對文化“真善美”價值取向的回歸,是對每個人內心深處那個“純真年代”的回歸。
當前大眾的這種文化消費心理,可以稱之為文化消費的審美需求。從社會層面來說,大眾文化消費心理與社會文化心理總體趨勢密切相關。當前社會文化思潮日趨多元化,尤其是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各類文化思潮和價值觀撲面而來,帶來眾多選項的同時,也對人的文化思想帶來了一些困惑,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定位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個問題,而回歸傳統文化,從傳統中汲取文化自信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從個人層面來說,這與觀眾的文化情感需求也有關系。不難想象,觀眾在各類真人秀、選秀、網絡綜藝等娛樂節目的狂轟濫炸之下,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浮躁和喧囂,在這種情形下,一檔回歸初心的文化情感類節目可謂雪中送炭、正逢其時。
藝術存在“通感”之說,文化亦如此。對觀眾來說,《朗讀者》不僅僅是一段“朗讀”,更多的是對“遇見”“陪伴”“選擇”等人生主題的感觸和共鳴。中國是一個具有“文以載道”和“寓情于景”傳統的國家,我們的詩、書、畫無不寄托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優勢就在于通過文化載體傳達給觀眾深層次的感動和思考,這不同于淺層次的娛樂享受或者單純的視聽欣賞,而是上升到了審美的層次,是把節目作為作品來看待和感受,具有更加長久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朗讀者》這類文化綜藝節目的出現可謂“因勢利導”,“勢”即當前社會文化心理的主流趨勢,“導”即引導,這也正是其價值和意義所在。90后、00后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的原生民,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與其說文化自覺,不如說是文化認同?;ヂ摼W縮小了世界的距離,也淡化了文化的傳統與特質。而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精神之源。習近平總書記說:“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碑斍?,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適應社會文化心態的同時,對堅定文化自信發揮了可貴的引導作用,尤其是伴隨互聯網長大的年青一代,在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方面,可謂功莫大焉。
當然,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當前雖然生逢其時,但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方向對了,節目質量就是關鍵,同時還需要更好地適應網絡新媒體的制作和傳播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
董卿說自己21年主持生涯仿佛回到了起點,做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于觀眾而言,對純真情感的文化追求又何嘗不是回歸初心呢?(陳光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武漢大學賞櫻花 勿被黃牛敗興致
已是最后一篇
-
武漢大學賞櫻花 勿被黃牛敗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