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團圓 所以過年
過年的意義是親情,是團圓,是強化親人團圓在一起的時間和滋味
我們中國講究團圓的餃子分手的面。也就是說團圓的時候,必要包一頓餃子吃。如今的日子過得好了,什么時候團圓都可以吃餃子,不是團圓的日子,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在以往人們普遍貧寒拮據的日子里,往往是過年的時候,才能夠吃一頓團圓餃子的。因此,過年的這頓餃子,便包含著我們這個民族來自歷史和情感深處的象征意義。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不時不食”的意思所在。因此,在中國北方過年,年夜飯的主角都是餃子,就像西方感恩節里的主角是火雞一樣。這就是餃子里面浸透著千百年來民間習俗的傳統的根的力量,不會隨時間而更易。
世界各地,哪兒都一樣,過節,吃食是必不可少的,各有各的象征物,是節日里的形象代表。我們說的年味,首先就都在這一頓大年夜的餃子里了。過年時候的餃子,便和平常日子的餃子的意義不盡相同。
這個意義,就是團圓。我們中華民族重視以家庭為單位的團圓,尤其是一年的收尾之時全家聚集一起,既有一年收獲的總結,也有迎接新春的企盼。所以,哪怕遠離故土在異國他鄉,我們都格外看重過年時候的這頓餃子。這頓餃子的與眾不同,首要是必須得全家人齊動手,一起來包才是。然后,在大年三十夜里全家團圓圍坐一起熱氣騰騰地吃這頓餃子,才會有滋有味。過去時代里,即使把廚子請到家里掌勺,做個七大碟八大碗的豐盛菜肴,輪到包餃子了,餡可以由他人攪拌,餃子是必得自己上手去包的。
對于我們北方,大年夜這頓餃子的象征意義,要遠遠大于餃子本身,這是悠久歷史所形成的一種民俗。王安石稱之為“美民俗”,可以“遷染民志,關之盛衰”。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每到快過年的時候,那么多人擁擠在火車站、飛機場——要趕回家過年的渴盼心情,首先就是要趕到年三十回家一起包那頓團圓的餃子,吃那頓團圓的餃子。那種如候鳥一般浩浩蕩蕩的遷徙,是我們中國過年獨有的場面,內蘊著多么濃重的感情??梢哉f,這是這頓團圓餃子的情感渾厚壯觀而綿長的背景。
這頓團圓的餃子,對于我們是多么的意味深長。有了團圓的餃子,親情與年的氣氛才格外濃郁,兩者互動而交融,才會越發讓人體會到家庭中每人參與的重要性和年的意義。這意義就是親情,就是團圓,就是強化親人團圓在一起的時間和滋味。即使如今電子時代涌出很多過年的新民俗,但是,都無法更易或替代這樣團圓餃子的美民俗。
那個時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餃子餡的聲音,搟面杖砰砰啪啪敲響的聲音,一個個餃子像一尾尾小銀魚迸濺在滾沸的鍋里的歡快的聲音,從各家里歡快傳出,才是比鞭炮更溫馨更動聽的年的聲音。(肖復興 作者為著名作家)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把專題組織生活會開出高質量
已是最后一篇
-
把專題組織生活會開出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