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微博圍觀,2011年的傳媒圖景定然會大不相同。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輿論廣場,數以億計的微博網友,用碎片化的語言記錄個人生活、參與公共事件、見證社會變遷。 微博圍觀,這種全新的社會交往方式與傳播方式,能讓公眾最大程度地讀懂一個真實的中國。這里有突發事件現場的微博直播,也有聞所未聞的歷史新解;有讓國人真心擁戴的道德楷模,也有被無情推下神壇的虛假明星;有催人奮進的美行善德,也有令人不齒的齷齪行徑;有智識之輩的傳經布道,也有烏合之眾的喧嘩叫囂……成就與問題同在,希望與挑戰并存,這就是微博里的真實中國。 走過2011年,微博這個用“@”和“轉發”交織的虛擬社會日漸成熟,已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話語生態和行為邏輯。對轉型期的中國來說,微博所帶來的改變并非僅限于傳播技術層面,而是已經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博已經改變并仍將改變公眾的生活方式。作為網絡社交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微博重塑了我們的社會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習慣?!拔⒉┛亍眰兌萝嚢l微博,吃飯發微博,旅行發微博,甚至上廁所也不忘發微博;微博成為網友喜悅時晾曬心情的歡樂谷,憤怒時平復情緒的滅火器,傷心時宣泄悲傷的話匣子,快樂時呼朋引伴的傳聲筒……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你的人生已經因微博而有所不同。 微博一次又一次地成為網絡文化行動的策源地。新的傳播媒介必然會衍生出新的文化景觀,在微時代的話語狂歡之中,獨具特色的語體奇觀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文化想象。只有在微博時代,顛覆傳統漢語邏輯的“凡客體”“咆哮體”“淘寶體”“撐腰體”才有可能成為一種時尚;也只有在微博時代,“網絡造句”才真正顯現出一種離經叛道和不講邏輯的美感。盡管微博中的文化現象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微博這個文化廣場總有??闯P碌娘L景。 微博賦予每個圍觀者身臨其境的“在場感”。從來沒有一種媒介,能夠像微博這樣讓普羅大眾都深度參與到新聞事件的演進過程當中。遠到日本地震、卡扎菲倒臺,近如溫州動車事故、北京地鐵電梯逆行,盡管不是每個網友都在新聞現場,但分分秒秒都在不斷刷新的微博,為大家隨時提供最新的資訊;同樣,因為微博輿論場的“零距離圍觀”,藥家鑫、郭美美、徐武、李天一、薛錦波等備受關注的新聞人物,仿佛就在每個網友的視線范圍之內,這是區別于傳統媒體時代的獨特感觀體驗。 微博成為新時期群眾工作新平臺。大量公職人員和政府機構進駐微博,堪稱2011年中國政界的一股新浪潮。面對蔡奇、伍皓等眾多“非典型性網友”,民眾與官員之間有了平等對話的可能;因為“北京微博發布廳”“上海發布”等政務微博群,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能夠直接進入決策者的視野;“網絡問政”嶄露頭角,一句“當心我微博曝光”或可讓妄為者有所忌憚,讓手握公權力之人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微博見證公民意識的成長。從2010年底的上海大火,到2011年春天的南京梧桐“綠絲帶行動”,再到今年夏天的溫州動車事故,越來越多的微博圍觀者開始懂得用理性途徑表達訴求,懂得用合法合規的方式追問真相;而從“隨手拍照解救流浪兒童”,到踴躍支持“免費午餐計劃”,再到一次次的微博募捐,網絡時代的愛心與責任,也已成為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積極力量;因為微博,我們認識了捍衛公民權益的廣州新青年“舉牌哥”和“拇指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博網友對“郭美美事件”“盧美美事件”的持續關注,倒逼相關機構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堪稱“微力量”的正面效應。 當然,微博并不完美,這里偶爾也有不負責任的非理性表達,口不擇言的話語暴力;它有時也會成為網絡炒作者的道具,或是謠言制造者的擴音器。所幸的是,微博時代的炒作成本和難度也在大幅提升,一些手段拙劣的炒作者很快就被揭下畫皮;而微博意見領袖和諸如“微博辟謠”“謠言粉碎機”等組織共同發力,極大地縮短了網絡謠言的生命周期。 業界一般將2010年稱為“中國微博元年”,經過2011年的快步發展,微博作為一種“產品”,已經逐漸凸顯出自身的市場前景和商業價值。然而,中國目前的現實國情和轉型期的特殊需要,使得公眾對今后的微博還有更多、更高的期待。我們不僅希望它是一個連接世界的平臺,以及一個能給經營者創造良好收益的產品,還希望它能夠在培養公民意識、傳播理性聲音、推動社會進步、建設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更大的正面作用。 (易艷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