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是交通安全日。因為近來一系列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交通悲劇,當今年這個交通安全日到來時,輿論便將更多目光聚焦到了中小學的交通安全問題上。讓孩子放學后安全地回到家,這個吁求看起來似乎非常平淡,可聯想到一系列悲劇,又讓人覺得無比悲壯。 中小學的交通安全問題,教育什么,怎么教育,教育誰?這些問題看似有很多現成的答案,其實存在很多認知上的誤區。 公安部今年發出“文明交通,告別陋習”的倡議——將矛頭指向諸如醉駕、超速、超載等常見的交通陋習。其實,在中小學的交通安全問題上,我最關心的不是那些行為上的陋習,不是普及一點兒安全知識,而是整體觀念上的重視。在鋼鐵做成的汽車面前,人是弱者,而孩子又是弱者中的弱者,所以,必須意識到中小學生在交通安全中的弱勢身份,而中小學常常是交通安全最薄弱的一環。從超載的校車,到無斑馬線的校門口,將孩子置于險境中就是犯罪。 中小學生交通安全問題,不能像以往那樣,出了事故、付出血的代價后才“高度重視”,而在平常卻是“高度近視”;也不只是“安全日”這一天的活動,而需要日常的重視去避免出現事故,這才是設立安全日的最大訴求。 這個問題上,我更關注貧窮地區中小學生的交通安全。如果說中小學生是交通安全中的弱者,中小學是交通安全最薄弱的一環,那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生又是最弱者,貧困地區的中小學又是最最薄弱的一環。經費、觀念、教育、文化、監管等方面的落差下,與中小學有關的交通悲劇常常發生在貧困地區。所以,更需要將關懷的目光聚焦到那些地方,不只是淺層的交通安全意識的培養,而是整體的關懷。 再來看教育誰的問題。過去的交通安全日,各地的中小學交通安全的教育,多是請個交警來學校,給學生講點兒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遵守交通規則,培養好的交通習慣。多是把孩子當作教育對象。 可審視當下的中小學交通安全問題,最致命的并非孩子們不守規則,而是大人不守規則和缺乏關懷。校長缺乏關懷讓孩子坐不安全的校車,大人開車看到孩子不禮讓,管理者的交通設計有問題,陷孩子們于險境之中。毫不客氣地說,過去的安全教育,多是大人生病,卻讓孩子吃藥,完全錯亂了?;赝切┦玛P孩子的交通悲劇,受害者都是孩子,而病根,都在成年人身上。所以,交通安全教育,更該讓校長、官員、老師、家長們當“學生”。 尚未成年的孩子,在災難與事故面前是最脆弱的群體,自小培養安全意識雖然很重要,但我們不應苛求他們在面對汽車時能夠自保。他們缺乏自保的體力,自救能力非常差,無論生理、心理都處于絕對的弱勢——基于孩子應對災難的脆弱性,所以交通安全考慮上,盡最大限度地考慮到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大人盡可能多地承擔責任。(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