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當地時間4月29日11時,威廉王子的婚禮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對于奢華、繁瑣的婚禮儀式,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在微博中不屑地說道:“剛瞄了一眼英國王室婚禮直播:英國女王在冗長的儀式里快睡著了,王子新郎表情木訥勉強貌似走神,首相跟著假唱充數。何苦為了娛樂大眾如此折騰祖孫三代?世界又何苦去關注這場封建殘余昨日重現?納稅人又何苦花錢養著這些封建殘余?王子母親和幾乎所有王室遭遇早已證明世界上不存在愛情童話”。這則微博廣為轉載。 令芮成鋼們痛心疾首的情節無所不在,所謂“封建殘余”更比比皆是。直播那頭,禮儀表演頗為壯觀,以至于讓我們認為這種儀式向來如此。然而,英國史專家霍布斯·鮑姆在《傳統的發明》中認為,英國19世紀前半段大部分盛大的王室慶典,都“介于滑稽戲和徹底失敗的表演之間”。 他說,英國君主儀式變得真正壯觀起來是在19世紀70年代末到1914年間。恰在此間,君主制處于日益衰落的階段,只有當最能代表“封建殘余”的君主制的權威開始衰落時,關于君主的慶典儀式才開始重新成為盛大儀式的中心。 在英國幾百年的君主儀式過程中,君主從軟弱無能到超然淡漠,到受人尊敬,這條發展線索從未間斷。尤其是喬治五世,讓君主制成為帝國穩定與共同體的化身。他逝世后,喬治六世的加冕禮也十分宏大,體現了帝國對君主制穩定性的重新肯定。在國內動蕩、國際革命的時代中,正是客觀存在的連續性,賦予了英國王室儀式獨特的、傳統的、持久的特性,這些都是前一階段中明顯缺乏的。 到了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禮成功融合了君主制與帝國制,強調穩定在一個變遷時代中的重要性,并慶祝英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持續性。 “二戰”結束后,日本天皇名譽掃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王朝徹底瓦解。因此,英國君主制更意味著一種悠久、持續的傳統。在更為宏大的國際變遷背景下,英國君主制的禮儀起著使正統帝國合法化、穩定化的作用,進而弱化了喪失世界強國地位的痛感。 如今,在充分世俗化的年代里,作為政府組成部分的貴族實際上已經消逝,公眾對于基督教倫理的遵循已然減弱?;仡^來看芮成鋼的問題,即一個國家還有沒有必要保留這些繁文縟節的虛假儀式,有無權力讓這些“封建殘余”禍害百姓? 從1935年開始,英國每次君主執政周年紀念、加冕禮、大婚和婚慶紀念,都成為紀念郵票的主題。而1937年英國國內制造商為了在加冕禮上獲利,對一切外國進口的紀念品征收100%的進口關稅。這次威廉王子大婚,與相關慶典有關的產業更是創造出數十倍于投入的利潤,強烈刺激英國疲軟的經濟。慶典的營利化操作模式,本身已作為一項傳統而延續下來。 與英國伴有冗長儀式的守舊傳統正好相反,與喬治五世、六世同時期的意大利,在所有政治儀式中,花樣翻新的技術之下是情緒激動的群氓。同時期的德國慶典,坦克、飛機和探照燈等先進技術和設備被大量使用。與倫敦人有秩序的夾道歡迎模式不同,這個時候的德國紐倫堡,25萬德國人正極度狂熱地傾聽希特勒情緒激昂的演講。 所以,選擇繁文縟節但莊重高貴的喬治五世國王,還是選擇簡約整齊且技術至上的希特勒獨裁;選擇做一名井然有序夾道歡迎的英國紳士,還是做一個情緒高昂的德國狂士;乃至選擇具有穩定性、持久型的溫和舊傳統,還是選擇變動性、運動型的狂野新世界——答案不言而喻。(李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