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明清望族的興盛對今人的啟示
位于山東桓臺縣新城鎮新立村的忠勤祠和王漁洋故居,因其典雅莊重的明代建筑風格和保存的歷史文物而聞名,從這些史料留存中展現出的王氏家族幾百年來的家風傳承,也越來越受到今人的重視。
近日,以新城王氏家族為拍攝對象的專題片《忠勤報國鑄家魂》在這里拍攝結束,將王氏家族綿延的文脈和清廉的家風展現在世人面前。
進士家族文脈綿延
新城王家,自元末明初遷居新城,農耕起家,自第三世始肇文脈,第四世出了家族第一個進士。此后300年間,這個家族先后出了30名進士、52名舉人、158名貢生,一舉成為“齊魯第一進士家族”。
這個家族成就了《群芳譜》這類冠蓋文學、農學等多領域的名著;涌現出王山立、王兆禹、王象豐等多名武進士、武舉人,位居將軍;造就出王象春這種豪情萬丈的詩人,其《齊音》《問山亭集》等至今依然影響深遠;孕育出王漁洋這種統領清初詩壇五十年的領袖,《清史稿》稱“士禛以詩被遇,清和粹美,蔚為一代正宗”。
清廉家風代代相傳
新城王家的興盛,離不開其忠勤報國、門庭肅清、潔己愛民、清正嚴明的清廉家風。
桓臺縣王漁洋文化研究保護中心主任曹瑞剛介紹,王氏自四世祖王重光首立“道義讀書”家訓,后世不斷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系統完善、獨具特色的家規體系?!靶鲁峭跏霞乙幵诿恳粋€發展階段都與其家族發展和所處時代的主流文化相契合,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是其廉政家規,其核心是‘忠勤報國’,而集大成者是王漁洋的著作《手鏡》?!?/p>
《手鏡》成書于康熙三十七年,是王漁洋寫給即將赴任為官的兒子的一封家書。全文短短50條,僅僅3000余字,卻字字珠璣,其貫穿始終的是“潔己愛民”的民本思想,重點體現在“清、慎、勤”三方面。
這些家規家訓凝聚著新城王氏宗族,形成了整個家族成員善良勤儉、敦宗睦族、讀書力學、見賢思齊、忠勤報國、潔己愛民的良好家風,深刻揭示了這個明清望族長盛不衰的奧秘,對后世也具有借鑒作用。(記者 吳娜 趙秋麗 通訊員 楊成見)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重慶:家風潤澤美巴渝
已是最后一篇
-
重慶:家風潤澤美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