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從本周起,我們將聚焦家庭家風,推出“家風·傳承”系列報道,剖析優良家風的內涵,推崇美好家風,謳歌融愛家愛國為一體的家國情懷。敬請關注。
祭祖承訓過春節
讀書成才,肩負著祖輩的期望,馬虎不得,需恭謹以待
故鄉春節祭祖之風頗盛,是以正月里家家團聚,追念先祖。祖輩所居小鎮位于長江北岸,清代地屬桐城,學風醇盛,大儒頻出。如今,一到春節,從農歷臘月到正月,前后延續二十多天的祭祖儀式仍遍布鄉間。少年時代,我曾經對這樣的風俗不屑一顧??墒?,年復一年,祖父、父親對著堂屋祖先神位跪拜的樣子,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離鄉多年,陪父親春節祭祖便會吸引著我回家的腳步。
農歷臘月二十四,小年。父親在堂屋正對著大門的墻上貼上“歷代祖宗神位”的紅紙,母親從廚房端出三碗菜、三杯酒、三碗飯和三雙筷子放在神位下的條幾上,一個簡單的神臺就布置好了。燃放鞭炮,燒黃表紙,我們陸續在條幾前的八仙桌下對著神位磕頭。父親跪在蒲團上,一邊雙手合十磕頭一邊念念有詞:“老祖宗,回家過年啦!保佑孩子們讀書好,能成才?!泵棵炕貞浖雷鏁r候父親虔誠的樣子,我心中都會為之一振:讀書成才,肩負著祖輩的期望,馬虎不得,需恭謹以待。
一年年祭祖,祖先的經歷也慢慢在我的面前呈現出來。曾祖家貧,外出經商,亂世之中有機會謀得一官半職。他回鄉修橋鋪路,還建成小鎮上第一所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后,這所學校培養出了眾多有為學子。祖父畢業于浮山中學,好書,即使是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他也要買上幾卷好書藏于家中,這常常引來祖母埋怨。當然,這些書的作用是祖母遠遠沒有料到的,它們成了我們姊妹弟兄的C蒙讀物。四書五經、稗官野史、小說畫冊,祖父的書柜里鎖著一座知識的寶庫。
特殊年代,父親因為家庭成分原因沒有讀完中學,這成為他一生的遺憾。這種遺憾,在每年的祭祖中,都一再被強調,并在我心中被不斷強化。讀書成才,也無形中成為我們學生時代最強烈的愿望。即使是在經濟大潮沖擊到小鎮的時候,父親也沒有讓我們姐弟放棄學業去賺錢。高考那年,家里農歷除夕祭祖時的氣氛特別凝重。父親鄭重地在祖先神位面前叩首后,又將我叫到神位前,叮囑我要加倍努力。那年春節,我沒了玩樂的心情,初一那天就給自己制訂了小半年的復習計劃。
后來,我走進大學校園,走上工作崗位,回首歲月,才發現少年時代的苦讀何其重要。當然,沒有祖輩的訓誡期盼,沒有父親始終如一的鼓勵支持,我可能根本不會走出小鎮,也不會得到知識的滋養,認識人生和社會。 (文/周玉嫻)
孝老愛親在重陽
長輩愛護小輩,而作為兒孫的我們則盡自己更多的力量去反哺那一份溫暖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到外婆家過重陽節。一大早,外公依照江南舊俗,親手為我們蒸重陽糕。第一口新鮮的糕點卻并不為食用,而是將懵懂的我喚到跟前,切下小小一片搭在我的額頭:“祝愿我的小孫女百事俱高?!?/p>
外婆家重視過重陽節,這“日月并陽,兩九相重”的日子,在“詩經”吟唱的時候就已經產生。外公出身于舊時的詩書家庭,對這個節日是否受到尊重有著自己的固執。
回到外公外婆家,母親第一件事情就是讓我照規矩磕頭。晚飯的餐桌上有雞有魚,一看就是外婆外公平日里自己舍不得吃的。母親教導我,先別顧著自己貪吃,要將第一只雞腿夾給外公,另一只雞腿夾給外婆。我們家的孩子都要養成這樣的習慣,“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一切的辛勞都極為不易,反過來當自己有回報父母的能力,就一定要懂得感恩和孝道。
后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酒席上有長輩在的地方不會先動筷,有什么好菜上桌先用干凈筷子夾給家中長輩,在心中把它當成了一種虔誠的禮儀,一定要這樣做了心中才坦然,超過了對美食本身的渴求。
現在想起額頭搭著香甜的糕片,仰望外婆外公的場景,我的心中仍是一片暖意。古老的家風就是這樣代代傳承:長輩愛護小輩,而作為兒孫的我們則盡自己更多的力量去反哺那一份溫暖。當以后我們漸漸老去,再把這種溫暖方正的人生觀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好的家風就是這樣在歲月的長河中一點一滴地形成,愈發豐富動人。 (文/李詠瑾)
追思傳承是清明
我們的勤勞同樣要有一個指向,就是要為這片土地增添些綠色
我的家鄉,在河西走廊,那個世界聞名的黑水國遺址的附近。那兒曾經是黃褐色沙子的世界,偶爾還會見到高聳的沙丘。到后來,沙子的領地減小了,人工栽種的各色植物漸漸形成了氣候。就連我家祖墳所在的那個沙丘旁,都遍植著玉米、辣椒和西紅柿,呈現出一種勃勃的生機。
那個沙丘像許多個沙丘一樣,呈月牙形。祖墳就被它半圓的身子護圍著。我們曾經擔心在不久的將來它會被漸漸移動的沙丘埋沒了,但后來證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植物的力量大得超乎我們的想象,它把沙丘牢牢地固定在了原位,哪怕風再大,也有前方道道綠色的屏障遮擋著,沙子飛不起來的。這就是每年清明祭祖時祖父指給我們認真觀看、仔細揣摩的偉大景觀。
祖父是一個達觀的人,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也很難見到他愁眉苦臉。但一到那個場合,他就顯得極為莊重,影響得我們也是一臉的肅穆——燃香、燒紙、祭奠、叩拜都是一絲不茍。等這些儀式結束,祖父總是指著一個個墳頭說,那里面埋著什么人,他們有著怎樣的經歷和精神。那些祖輩,在祖父的追憶中,都有著農民特有的淳樸、友善、誠篤、互助、好客和謙讓。然而,他們最大的特征卻是“勤勞”,這也每每是祖父重點強調的東西?!皼]有人會喜歡一個懶漢”“你比別人多干點損失不了什么”“人勤快,家興旺”……類似的話語是對先輩作風的總結,同時中間流露著一個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人的生存智慧。
這以后,他會將四周指給我們看。在他的追憶中,我們放眼可見的蔥綠在以前無不是沙漠和戈壁。最令他高興的,就是那些荒蕪的景象漸漸不見了,那里流著包括他在內的許多先輩的汗水?!澳銈円惨@樣,人活一輩子,雖然什么也不能帶走,但總得留下些什么?!弊鳛檫@片土地的孩子,我們傳承著這么一種樸素而高尚的風氣:我們要勤勞,但我們的勤勞同樣要有一個指向,就是要為這片土地增添些綠色。
祖父已經去世多年了,但他的教誨還會常?;厥幵谖覀兊男睦???斓角迕髁?,祖父的墳墓應該快被滿眼的綠意包圍了吧?(文/李尚飛)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福建古田:以傳統好家風帶動社會清風
已是最后一篇
-
福建古田:以傳統好家風帶動社會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