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本文摘自《習仲勛的故事》 作者:崔曉民 溫若谷 崔利民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6
習仲勛教子嚴格是出了名的,他特別注意從小事抓起,培養孩子自強自立、艱苦樸素的品德,尤其不允許有任何的優越和特殊。
三女兒橋橋考中學時,成績離101中學錄取分數線差了0.5分,橋橋的第二志愿報的是河北北京中學。當時101中學表示可以接收,習仲勛卻很慎重。為了不傷女兒的心,他特意讓大兒子富平和秘書一起找橋橋談話。
他們很委婉地告訴橋橋:你硬要進101中學也行,但是,差了0.5分是不合適的。河北北京中學教學質量也不錯,現在你自己選擇去哪里?從小就被父母教導不搞特殊化的橋橋,當即表示就去河北北京中學。
習仲勛聽后很高興,同時又提出了一個要求:進河北北京中學就要改姓。把父親的“習”姓改成母親的“齊”姓,把家庭成分由“革干”改成“職員”,這樣就不引人注意了。為了讓橋橋學會獨立生活,盡管學校離家還不到一站路,習仲勛還是讓她和別的孩子一樣,住校學習。
資料圖:習仲勛。
長子富平是“文化大革命”前中國科技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的高才生,畢業后在陜西戶縣一個山溝里的國防科研單位工作了13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解放軍后勤學院恢復辦學,急需從軍內外選調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富平所學專業對口,被后勤學院選中,并迅速辦妥了調動手續。
就在富平準備啟程赴京報到時,父親習仲勛卻硬是讓后勤學院領導撤回了調令。
他認為干部子弟應該帶頭在艱苦的地方工作。兒子想不通,認為這是正常的工作調動,不是搞特殊。
習仲勛就讓省委主要領導幫助說服兒子:后勤學院需要科技人才,陜西同樣需要科技人才,而在陜西會更好地發揮專長。不能讓人說習仲勛剛恢復工作,兒子就調回了北京,這樣影響不好。
二女兒畢業于外交學院,熟悉法文。1983年,王光英籌建光大公司,有意接收其到光大工作。
資料圖:習仲勛與女兒。
習仲勛聞知后,便當面謝絕了王光英先生的好意,說:“還是不要調她去好。你這個光大公司眾目睽睽,別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p>
隨后他將此事告訴了女兒,女兒委屈地說:“我是外交干部,到光大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為改革開放做點事情,有什么不好?”
習仲勛嚴肅地說:“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發揮。但你是習仲勛的女兒,就要‘夾著尾巴做人’?!?/p>
后來,女兒到國際商報社工作,報社幾次安排出國采訪,習仲勛知道后,偏要女兒對出國的理由說個明白。
一次吃飯時,父女倆又因此燃起了“戰火”。女兒頂撞說:“我是記者,又會外文,出國訪問是工作需要,我并不是憑借什么關系出去游山玩水?!?/p>
習仲勛忽地站了起來,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拍,高聲喝道:“哪有這么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么行為都加上工作的名義!”
直到女兒不再理論,并表示今后一定腳踏實地去工作時,習仲勛才放下心來。
資料圖:齊心與習仲勛。
習仲勛的妻子也在一篇回憶丈夫的文章中說:“我感激你能夠始終如一地嚴格要求我們的孩子,他們能夠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你這位嚴父可以說是功不可沒?!?/p>
- 上一篇:
-
張作霖嚴禁夫人干政
已是第一篇
-
張作霖嚴禁夫人干政
- 下一篇:
-
開國上將鐘期光的家風:“一粒糧食也不能浪費”
已是最后一篇
-
開國上將鐘期光的家風:“一粒糧食也不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