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竹笛、拉二胡、彈三弦……湖南醴陵,77歲的李舒尤老人,能演奏十多種民族樂器。幾年前,他返鄉準備養老,發現村里有不少留守兒童,因為缺少家長的陪伴,有的孩子沉迷手機、網游,老人便開始免費教授他們民樂。隨著孩子們的水平逐漸提升,李舒尤組建了“少兒民族樂團”。他帶著孩子們經常到周邊鄉鎮的敬老院、鄉鎮集市去演出,還參加過市區的一些晚會。如今,他帶的學生中有人考上藝術院校,有人已在舞臺上嶄露頭角。他說,樂此不疲,“做到做不動為止”。
音樂對于少年兒童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又意義重大的?!熬右早姽牡乐?,以琴瑟樂心?!痹缭趹饑鴷r期,荀子就認為,音樂在教化中有巨大的作用,它通過潤物無聲的影響,讓人內心的感情和思想發生變化。
而李舒尤老人,正是通過音樂這一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載體,叩開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關愛和交流而緊閉的心門,為他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孩子們通過音樂,激發了情感,拓展了視野,培育了審美,樹立了價值觀,自然而然就會遠離電子垃圾產品,遠離頹廢、暴力的精神世界。同時,學習音樂需要大量的練習,這一過程,磨礪了孩子們的意志、培養了他們自控能力和克服困難的信心、也為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像一棵棵小樹,在和風沐雨中挺直了樹干,舒展了枝葉,不斷地向上生長。這一良好的習慣,將會伴隨他們終生,即使他們不以音樂為職業,也能在自己的生活里有一座精神花園。這份禮物,將會讓孩子們受益終身。
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充實、是否積極向上,一直是政府和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祖國花朵的健康成長,也關乎鄉村振興的“含金量”。
李舒尤老人的這一嘗試,讓幼有所學,也讓老有所樂,不僅為留守兒童提供豐沛的精神滋養,還讓民族音樂薪火相傳,一舉多得,值得各地探索推廣。一老一小,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更需要關愛與照顧的群體。退休老人中,有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他們也曾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人生經驗。如果能發揮他們的特長,與當地留守兒童教育結合,“老幼相攜”讓孩子有所學、有所得,還可以陪伴老人,而老人也能發揮余熱,讓自己重新找到社會價值,給孩子們帶來更好的教學資源。同時,對于科技、文化等相關領域的推廣普及也大有裨益。
小家安、大家穩。期待這樣的嘗試與探索越來越多,讓更多人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列中來,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祖國花朵的成長,創造一個健康良好、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