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肺炎疫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阻擊戰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美和善,也看到了一些值得重新審視的行為。這次疫情的暴發,像一面“鏡子”,考驗著責任和擔當。
疫情防控進入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在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點工作的同時,我們也要打好精神防“疫”戰,在全社會培樹正氣、消除戾氣、涵養和氣,進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形成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
疫情下的反思
疫情暴發以來,全民防疫,萬眾一心,表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面對疫情蔓延的重重壓力,全國醫務工作者“逆流而上”,奔走在抗疫一線;工地上、工廠里,工人甘冒風險加班加點建設新醫院、趕制口罩;在城市街道,快遞員奮力奔跑,將生活物資送到醫護人員及社區居民手中;還有無數普通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助力……
與此同時,另一些令人不適的“畫面”也在不斷沖擊著社會大眾的神經:有人故意隱瞞病情、接觸史、旅行史,成為“行走的傳染源”;在抗“疫”前線,有醫生遭患者家屬毆打;有些地方出現惡意“吐口水”事件……在舉國齊心協力抗疫的氛圍下,如此行為顯得尤為刺目,也引發了社會大眾的熱議。各地公安機關依法對這些失德行為進行了打擊,當事人受到了刑事拘留或行政拘留等處罰。
“在突發事件面前,誰都不能置身事外。尤其在舉國共克時艱的關鍵時刻,自覺遵守國家最基本的公共衛生秩序,是每個人的義務?!北本煼洞髮W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萬安倫說,“在當前及疫情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全社會都應該深刻反思,既要打好疫情阻擊戰,也要打好精神防御戰,尤其要在消除戾氣、培樹正氣、涵養和氣方面下功夫?!?/p>
戴好心靈的“口罩”
從農歷新年前夕至今,來勢洶洶的肺炎疫情沖擊和影響著許多人的正常生活。特殊時期的隔離生活,對疫情來臨的恐慌、焦慮、憤怒,因社會交往活動大幅減少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由于特殊時期難以合理安排生活導致的挫敗感和無意義感,無法及時復工或復工復產后難以適應而產生的猶豫、擔憂等不良情緒,都可能對一個人的精神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
“對于個體來說,在這段特殊時期要處理好‘我’和‘自我’,也就是個人與心靈的關系?!比f安倫認為,面對此次疫情,個體的精神狀態至關重要,“積極健康、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有利于防病和抗病,而煩躁焦慮、惶恐萎靡的精神狀態對身體健康是非常不利的?!?/p>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有序展開。有關政策相繼發布,指導各地開展疫情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我國心理學科研和教學機構以及各地心理學相關學術組織和社會組織,也通過制作心理援助手冊、開通心理熱線、在線心理咨詢等方式為抗“疫”提供心理服務和科學支撐。
“沒有哪個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需要同舟共濟?!钡谒膶萌珖藶闃返赖履7?、我國器官移植史上無償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羅瑋認為,親密友好的互助氛圍能夠使人的心靈變得更加強大?!懊鎸σ咔?,我們需要眾志成城,相互打氣、樹立信心,要守望相助、凝聚合力?!?/p>
精神防“疫”?全國在行動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但依然嚴峻復雜。在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建設“人的精神”,植入戰勝病毒不可或缺的精神“疫苗”,對于早日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充滿正能量的文化產品不斷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如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國家文物局開通“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全國各地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不斷豐富網絡文化資源……這些舉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對疫情的焦慮情緒。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仍在持續,從來不會被災難壓垮的中華民族也必將再一次在磨難中成長、奮起?!白鳛橥酃矟?、共抗疫魔的偕行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振奮精神、堅守美德?!绷_瑋說,“疫情過后,我們更要建設純凈的精神家園,用包容和感恩的心來構建自己的歸屬感,時刻讓自己生活在溫暖互助的‘春天’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