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我與家人回到闊別的廣東省連州市九陂鎮老鴉山故居,將“家運興衰 系于育人”120年家族史帶回,送給宗親。
九陂歷來重視教育。送過書后,我向大家介紹了今天特邀到會92歲黎土星老人。他是逾百年新殿廟小學最年長校友,是我的師兄。他入黨60多年來,忠于黨、忠于人民,好人有好報,他除行走稍有不便外,精神矍鑠,身體健康。他善用傳承的優秀家教家風育人,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長子黎志碧已成為我們新墟黨總支書記。土星老人就是我今天要講“家運興衰 系于育人”的活樣板。
我們丘氏家族的太始祖,是文韜武略的姜太公(前1132-1015);他命三子穆公去管轄營丘,后以地名為姓,穆公就成了丘氏開姓始祖。我們的祖宗丘德秀是穆公世系第87系、興邦公世序第2世傳人。224年前,他身背父母骸骨、心揣“河南堂”祖訓,從廣東大埔縣遷來連縣九陂老鴉山落籍。
老鴉山原是一個荒山野林,棲息著各種大小鳥類,如烏鴉、喜鵲、啄木鳥、貓頭鷹、老鷹、麻雀等珍禽益鳥,祖先偏以烏鴉(客家叫老鴉)定為村名,旨要后人牢記“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道之理。
224年來,德秀公后裔已傳至第11代,子孫過千。我的祖父丘文芳公,是興邦公世系第4代傳人。從清末至今120年間,文芳公家族從封建落后之家,成為當今現代化小家族,200名后裔,學歷??飘厴I、職務正科、職稱中級,及其以上的人中,具有以上三者之一的知識人才,共63人,占總人數三分之一。
有此碩果,除得益于祖訓家風的教化外,為首的要歸功于黨的教育,因為與我一起在新殿廟小學讀書的小伙伴們,解放時都未成年,我們都是新中國哺育成長、成才的,當然要由衷感激祖國母親。至于我們的子女,特別是孫輩,更要感恩改革開放,尤其是當今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家族史篇幅不大,但時跨三個世紀,文芳公的七代后人,又散居祖國各地,甚至國外。近兩三年,我為收集各人情況,煞費苦心!我之所以再苦再累、花錢多少都在所不惜,定要將它輯書出版,除要感恩祖宗外,也要以此作為接力棒托付所有晚輩,要他們牢記“忠孝仁義、勤耕苦讀”“成由儉,敗由奢”“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等祖訓家風。正如著名國學大師湯用彤教其子湯一介所說:“家風不可中斷, 一個家庭應該有它的家風,如果家風斷了,那么這個大家族也衰落了?!?/p>
最后,我還叮囑大家,銘記“全球丘氏族歌”教誨:“太公望,河南堂,在我心中永不忘,無論走到哪里,不管身在何方,尊祖敬宗,愛國愛鄉,興教育賢,世代流芳!”
會后,我們去晉謁位于老鴉山最高處逾百年老祠堂。從山腳到祠堂,要走百多級蜿蜒不平的石板路。祠堂不大,約200平米,廳堂寬敞,祭祀臺上方貼“河南堂”堂號,兩旁有兩根長約3米園杉木柱,豎在麻石墩上,寫有楹聯。大門貼“渭水源流遠 營丘世澤長”祖傳對聯。
祠堂古樸典雅,歷久彌堅。它不僅幫助我們記住滄桑歲月留痕,更使我們守住丘姓文化之根脈和六千年中華民族偉大之魂。比如,廳堂兩側“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的勵志楹聯,上聯出自南朝梁武帝時吳均《續吳諧記》,講田家三兄弟的故事;下聯出自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楹聯主旨深邃,意存高遠。它告誡世人:兄弟要和睦相處,家和方能萬事興;人生要刻苦攻讀,有朝一日獲得賜田,子孫就有免稅田耕作,過好日子。祠堂雖然歷經一兩百年,由于先人堅持修舊如舊、保留原貌,所以至今仍保存其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保存完好的一兩百年祠堂楹聯
午飯后,我在晚輩陪同下,驅車直奔龍崗村上頭的文武山,拜謁丘德秀公墳墓。小車在群山蜿蜒的水泥路盤旋上行,約莫一小時才到達目的地。文武山居高臨下,威武壯觀。在此極目遠眺,群山盡收眼底。兩百年來,丘氏雖無功勛彪炳赫赫之人,但名不見經傳而擁有真文真武本領者,卻大有人在。我們也可以此聊以自慰和無愧于祖先在文武山之靈。因為人生在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