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安未央區網站消息,未央區對管轄范圍內的“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進行了摸底排查,公示的不規范地名包括6號大院、圣地亞哥小區和皇家園林小區等。西安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是否更改會尊重群眾意愿。(6月19日 北京青年報)
諸如噱頭小區之類的地名絕非個例。前不久,國內某地模仿法國風格建筑的小鎮將各式各樣的“洋玩意兒”推上了熱點,小到路燈、植被、雕塑,大到埃菲爾鐵塔,讓網友直呼:“若是能開鑿一條塞納河,可真就是巴黎了?!闭\然,在名字和部分仿造建筑的吸引下,讓人行走其中很“洋氣”,擺拍出來也很“童話”。但小區地名不能老是依靠別人的風格而失了自己的文化內涵。
地名,既是文化的表現,也是人們生活的沉淀。關于名稱用得恰當與否,不妨用歷史的維度來衡量。從哈爾濱巴洛克街區因民族資本與外國買辦商業硝煙而得名,到新加坡、香港等英屬殖民地建起了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的騎樓文化區,都是那段時期的歷史記憶,地名里面有著不少人文情懷。反觀當下小區地名的噱頭熱,有表無里的現象屢遭詬病,于此而言,小區地名的選擇更應該著眼于現實。
耐人尋味的頤和園,集頤養、消夏等功能于一體,那是皇家園林的代表性地名;作為體現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的住宅,四合院讓古代老百姓幾代同堂……可見,諸如“皇家園林”之類的小區地名可以復制,但是其文化底蘊難以模仿。城市住宅區,因為人們些許緊張的生活氣氛而充滿活力;郊區小樓,也在柴米油鹽的熏陶下令不少人向往。地名,需要立足本身特點、功能價值,才能成為“一方人”最合適的生活載體。
一個地名是否恰當,不僅要通過地方相關部門引發的《措施》、《辦法》,也要從文化自知、文化自信以及老百姓對其的認可度等多方面考慮。新聞中將飽含噱頭意味的小區地名稱之為“不規范”更多的是在提醒我們:宣傳上的包裝多數情況只是外表,能吸引流量,卻不能保證從根本上點亮文化的光芒。只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內涵,提升小區的精神內涵,才能讓居民實實在在樂在其中、享受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