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一位高中同學還沒走出大學校門就跟我借了一千塊錢,萬沒想到的是,這筆爛賬竟然跨了世紀,看情形,還將伴隨我走向永遠的未來。我在心里說,如果你不在了,請原諒我的冷默;如果你還在這個世上,你真是個“爺”。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有句名言:“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借出去會使你人財兩空;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進來會使你忘了勤儉?!豹q太人開的餐館門前貼有這樣的告示:我喜歡你,你要借錢,我不能借,怕你借了,以后不再上門??梢娺@種不著調的事情并非一國獨有,恐怕會是世界性難題。但猶太人獨善其身的經濟觀,僅限于朋友之間的個人交往,而在商業領域則遵循市場規律,有借有還,本息兩算。不幸的是,我們民間的個人交往,逐漸影響到商業領域的風氣,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經濟利益糾紛,因為一些老賴們的刻意所為,讓無視和破壞規則的危害迅速擴大,使得規則本應該成為經濟交往的最后保障,卻變成了社會之痛。
我很欣賞猶太人的智慧,他們把情與理分得很清,朋友是用來分享快樂與痛苦的,彼此在經濟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相對的獨立性,讓友誼變得純粹和持久。而在中國,則又不能完全照搬,我們自有一套獨特的傳統。情面是無法繞開的結,即使心里盤算著,那也不能點破。正是因為這,使得規則在不知不覺中遭到破壞。
從社會的整體氛圍和規則運行角度,欠錢的“爺”既是規則的破壞者,更是規則破壞之后的受益者,是以會有更多的“爺”相繼產生。懂得了“爺”們是怎么產生的,就能夠找到破解之法,找到醫治的方子。首先,當樹規則之威。規則是公眾的,不應屈從于某個人的利益,不應忌憚于某個人的權威。為懲治商業老賴和民間的“爺”們,各級各部門也是各顯其能,多部門聯合出爐“黑名單”,法院集中清理執行積案,掃垃圾似的逐一處理。從實施情況看,成效凸顯。特別是商業領域的老賴們,被“黑名單”整得不輕,想必再也不愿意觸碰規則的紅線了。
規則的威儀有了,還要有更多的公眾主動適應、主動踐行。政府機關要做好領頭雁,以前聽到某飯店被鄉政府吃倒的新聞,并非吃貨們飯量足夠大,而是再有實力的飯店也經不起吃飯不給錢的折騰。地方政府姑且如此,還指望誰來引領崇德向善的美德呢?所以規則制定者更當好守規則,成為遵法紀的典范。
欠債還錢乃天經地義之事,但是社會在進步,欠錢不還的老賴卻原地踏步,根本的原因在于經濟利益的驅動與破壞規則的成本過低這兩者共同造成的。通過強化與培育規則意識,引領更多的人自覺遠離欠錢的“爺”,讓破壞規則者嘗不到甜頭,取而代之的是種種的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江湖上混總是要還的。小時候家里經常借錢,每到年關臨近,就看到父親急得團團轉,那份對于還錢的責任感讓我從沒覺得揣著明白裝糊涂有何好處,我從沒當過這樣的“爺”,也不屑于與這樣的“爺”為伍。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欠錢的“爺”是怎么煉成的,就會順其反向路徑回歸到萌生的原點。對此,我深信并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