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 你能否直面衰老?
佟向風

電影《飛躍老人院》劇照
過了元宵節,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春節就算是過完了。熱鬧的家里逐漸又變得安靜下來,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開始又一輪的等待。正當中年的我也在想,等我老了的生活,是不是也會在每天盼著女兒回來中度過。我們應該具有怎樣的“老年觀”,有怎么樣的老年生活。
成年之前,社會、家庭包括我們自己都特別注重自己的“三觀”建設,但詭異的是三觀建塑、完善和在其引導下的追求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終點,那就是離開工作崗位之前或者說退休之前。離開工作崗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像是嬰兒失去了與母體連接的臍帶,不再能從母體中源源不斷地得到營養,不同的是嬰兒降生后大多都會得到精細周全的照顧,身體和心理都會得到繼續成長,而老人一旦失去社會角色所附帶的價值感認同感融入感實現感,就很難再有其他途徑獲得新生,可以說,能否過好自己離休后的生活是人的第二生命,是人生能否圓滿的重要功課。
在一個正常的生命過程中,人人都將老?!澳昀稀笨傠y免讓人和孤獨、怪癖、偏狹、抑郁等這些負面詞匯聯系在一起,可以說這是整個社會不約而同不由自主地勾勒出的老年群體像,這與老年人自身不無關系,也和輿論環境的宣傳有關。要擺脫這個年老魔咒,從根本上還是從老年人自身觀念上著眼。電影《遺愿清單》講述了兩位身患重病大限將至的老人,為了人生不留遺憾拒絕躺在病床上等死,拖著罹患疾病的身體,打起積極向上的精神,覺察自己的未競之愿,勇敢地走上實現夢想的旅程。讓人振奮和感動的是這個故事所傳遞的正能量:誰說老人我就不能去賽車體驗速度與激情,誰說老不能從飛機上縱身體一躍體驗跳傘的樂趣,誰說老人不能爬爬山滑滑雪,誰說老人就一定要從廚房到臥室從孩子的學校到菜場? 老人多的是時間,要趁這段人生閱歷豐富智慧凝練飽滿的時光,內省一下自己真地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快樂了嗎,真的實現生命的意義了嗎,真的為他人帶去快樂了嗎。如果有,那現在自己新的興趣點在哪里;如果沒有,那更應深深地挖掘下自己的內心,活出屬于自己的夕陽生活。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用這句歌詞來表達老人對兒女的祝福最為合適,但這種祝福里又蘊含著一種自我犧牲的意味,聽來總有些酸楚。在中國的傳統人倫觀念里,兒女不管長到多大都是自己的孩子,甚至都是自己的個人私屬品,“養兒防老”功利養育觀念也使得人們希望年老后兒女都能行孝左右,但往往事與愿違。兒女成年后都有自己的世界,要在經營自己的生活中付出很多努力,對老人的照顧難免有些力不從心,如果老人還是一味地把兒女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把他們當成區別自己的獨立個體看待,那自己的情緒心態難免被兒女的行為駕馭。生物醫學已經證明,情緒和人的身體健康有著極大的關系。醫學數據表明,人的疾病75%由情緒引起,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可以增壽5~7年。美國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在一定程度上,情緒不穩定就會像營養不良一樣危害健康。慢性焦慮、長期抑郁和悲觀、持續緊張或不滿、憤世嫉俗或多疑的人,經研究患病風險是常人的兩倍。所以,老人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承認兒女的獨立性,是保證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認知。
每個人都難免有孤獨感,老人更是如此。社會要為老人打造各種活動場所,讓老人多些和社會接觸的平臺,老人則要積極主動參與一些社會活動,避免孤獨感。美國一項涉及30萬人的研究表明,社會孤獨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煙15支,甚至比不運動所帶來的危險還要嚴重。主導該研究的美國楊百翰大學朱利安·霍爾特博士認為,吸煙、酗酒和鍛煉等生活方式會影響健康,這其中還應該加一個“社會關系”因素,“社會關系”缺乏給心理健康帶來的危害尤大。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南京70多歲的方大爺夫婦就因兒女們不在身邊,平時家里冷冷清清,決定把兩室一廳的另一空置房間通過媒體公開免費招住。這其實并不失為一個解決孤獨問題的良策,需要的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主動介入管理,在保證安全、責權利明晰的前提下實現雙贏。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并不代表中國文明網立場。如有轉載,請標明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