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之前,我去看了一眼《捉妖記》的票房數據:排片率超過了30%,累計票房超過了14億。天時地利人和,電影大賣。
我個人也十分喜歡這樣一部有歡笑、有思考的片子。我覺得,《大圣歸來》美中不足的一點是故事沒講好,過度要求觀眾依賴自身的背景知識腦補情節。而《捉妖記》則是把故事講得合情合理,而又頗多驚喜。例如,胡巴曾經用牙齒把一塊布咬得亂七八糟,讓“親媽”宋天蔭和“親爹”霍小嵐無奈到崩潰。后來發現,原來胡巴咬出的是一家三口的剪影像,直接讓爹媽內疚加父愛母愛泛濫,毅然決然地去救胡巴,這樣的轉折也讓觀眾溫暖感動。類似的精巧橋段數不勝數,影片始終“先你一步”的情節安排,讓觀眾在“智力追趕”的過程中酣暢淋漓,大呼過癮。
我們一行四人都覺得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片子,從觀影反應來看,整場觀眾也是比較滿意的。但等習慣性地打開影迷聚集的某社交網站,我有點蒙,評分只有7.3。短評、長評細細看了后,我發現,相比《大圣歸來》擁有的眾多“自來水”,《捉妖記》惹到了不少“習慣黑”。
“水軍太多,其實可以3星,1星拉低平均分?!鳖愃七@樣的評分讓我很無語,這樣的影迷一定是把自己當做“公平守護者”了。先不說到底怎么確認給5星好評的人是水軍,光是打出1星這樣極端的分數就有失公平。畢竟一部片子“沒有功勞有苦勞,沒有苦勞還有疲勞”。再看看別的1星評論:“比特效,這電影隨處都可以被《大圣歸來》虐成渣”“既然你們說得那么好,我一定要來噴一噴!任性!”“兩個多小時如坐針氈,不夸張,真心話?!薄芭赃叺娜艘捕荚谕媸謾C?!薄?/p>
《捉妖記》前期的宣傳給觀眾營造了較高的心理預期,甚至激起了部分人的逆反心理——“大家說好我偏要說不好”,所以“憧憬之后的失望”在所難免。但是,等我跑到這些給出1星評論人的主頁上去逛了一圈后發現,這些人大多是屬于“審美苛刻”“吝嗇點贊”類型的人。
我想到了阿根廷作家貝納鐸·史達馬提亞斯的一本書《毒型人格》。當時我一看這本書就立刻被吸引,因為活了這么年,見了這么多“行走世間的妖怪”,我覺得生命需要這樣一種理論去梳理。
什么是毒型人格?簡單來說就是充滿負能量的性格。作者列舉分析了13種類型:“怨東怨西過日子”“處心積慮扯你后退”“言語暴力出口傷人”“處心積慮控制狂”“見不得別人好”“疑神疑鬼的神經質”等等??梢哉f,每個人身邊擁有毒型人格的都不在少數,而你自己也很有可能有一種以上的癥狀。同毒型人格的人相處,會感到緊張、壓力、拘束、動力缺失、希望流失等負面情緒。毒型人格的人走來,你會感覺好像突然天空中一朵烏云遮蔽了太陽,空氣凝滯不再流動。在《捉妖記》的影評中,那些情緒化的表達、扣帽子式的定性、無邏輯的對比、非建設性的批評、不文明的語言暴力等等都是毒型人格的外化。
并不是說喜歡批評人的人一定就是毒型人格。有很多人很善于批評,他們雖然疾言厲色、甚至大動肝火地抨擊你,但是卻像取位準確,力道合適的按摩一樣,讓人遍體通暢,渾身輕松。也不能說喜劇演員就一定不是毒型人格,如某些人歪曲、調侃、惡意解構花木蘭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英雄形象,恰恰是毒害社會的表現。
《毒型人格》中,作者傳授了15種“解讀秘籍”,希望能讓讀者百毒不侵,并且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一個人究竟是不是毒型人格,歸根還要看自己的內心夠不夠強大、取向是不是積極。魯迅筆下《祝?!樊斨械南榱稚┕倘皇浅匀说姆饨ǘY教受害者,但當她無意識地開始不斷地重復自己的悲慘遭遇時,她的毒型人格就無疑將自己與希望隔絕。美好的向往者要比痛苦的回憶者更容易獲得生活的垂青,理想的堅定實踐者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毒型人格》也讓我覺得自己總結出的“職場厚黑學”頗有一番道理:多提建設性意見,少做拆臺式的批評。一個主意產生之初總是很不完美,需要大家來頭腦風暴進行完善,這時候毒型人格和陽光人格表達上的差異就體現出來了。前者會說,這個主意肯定不行,會有一二三四五個困難,隨便哪個都能讓事情胎死腹中。后者會說,這個主意非常好,只要我們提前準備好一二三四五點措施,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這不僅是說話方式的技巧,而且是人生態度的差異。試問,連哲學家都開始放棄尋找大一統的哲學體系,強調個體的、小范圍內的多元化體驗,我們還有什么不可嘗試?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所以,放棄那種“諸多不可為”的毒型思想吧。
有一位影迷針對一篇1星的影評的回復很中肯,“建議樓主好好學習一下影評怎么寫,特別是1星的影評?!蹦切┙洺=o電影打1星的影迷,那些經常對別人指手畫腳的人,那些抹黑英雄篡改史實的歷史虛無主義者,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毒型人格了。
逼仄他人,終將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