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垃圾分類正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如火如荼進行,在日常操作之中,市民逐漸樹立起了垃圾分類意識,形成了行動上的自覺。但在一些還未嚴格執行垃圾分類的地方,雖然“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物品”等字樣的垃圾桶已擺放多時,真正使用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少人抱著觀望的態度,在“嚴令”到來之前,依舊習慣“一袋裝”“一起扔”的垃圾處理方式,認為垃圾分類“既麻煩又耗時”。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垃圾分類確實增加了人們處理垃圾的時間,將垃圾按照類別進行分裝,不僅需要有耐心,還需要有基本的分類知識,對“你是什么垃圾”這一拷問的判斷,要快也要準。面對這樣新的方式,有“垃圾分類麻煩”思想就不足為奇。但這種思想,從本質上看是要不得的,如果不轉變,必定會被時代所拋棄。
垃圾分類,是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實行垃圾分類,一方面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將所有的垃圾混合在一起,是最省事的方式,但這樣不僅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還是對可利用資源的一種浪費。而且當混合垃圾運送至垃圾處理廠時,工作人員的處理難度也會飆升。因此,垃圾分類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方式,將垃圾分門別類處理,將污染降至最低,充分利用可回收資源,實現環保和循環利用的雙贏。而“麻煩”思想除了一時的輕松,沒有帶來任何好處。
摒棄“麻煩”思想,要靠自律。每個人先要提高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不要只看重眼前小利而不顧長遠大利,拋開惰性,真正將垃圾分類入腦如心,并付諸于行。此外,要不斷推動垃圾分類習慣的形成,從自家的垃圾處理開始,帶動周邊其他人加入,當垃圾分類形成良好風氣,個體不參與也難。
摒棄“麻煩”思想,也要靠機制。個體意識的改變,需要個人的自覺,也要外在的“推手”。有關單位、社區要強化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指導,掃清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知識盲區,同時通過一系列活動、激勵措施,促使市民積極加入垃圾分類隊伍中,由被動分類轉化成主動參與,徹底和“麻煩”思想告別。另一方面,有關部分要加強對垃圾分類監管機制的建立,加強對個體和企業的監督,提高執行力。
垃圾分類無小事,每個人都應當是這件事中的主導者。垃圾分類也不是麻煩事,而是對個人、生態環境、社會有益的大事。抱著對垃圾分類滴水穿石的堅持和不怕麻煩的意識,這個社會就會多一些干凈,多一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