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右玉植樹造林的第70個年頭。到了植樹期,干部群眾,男女老少,就會一起加入到植樹大軍當中。經過70年的耕耘,右玉的林木綠化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到0.3%提高到了現在的55%,將近200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
一聲驚嘆不如輾轉深思,右玉的變化對于很多人而言,恍如隔世,可是卻是必然。在發展初期,右玉人就懂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將綠色接力變成一種人生信仰,讓每一個人愿意為著這個信念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奮斗,去開墾。對于他們而言,植樹造林沒有想象中那么驚天動地,而只是自己祖祖輩輩都在做的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兒,成功與否,他們很期待卻又并不十分在乎,他們將綠色接力變成了一種人的本能,社會的本能。于是,一代代人義無反顧的耕耘創造出了如此美麗的右玉。
那么今天,站在人生的舞臺上,還有多少人高呼著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變成了千萬人的價值,千萬人的努力實現了億萬人的幸福,那么這樣的價值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滴水亦能穿石,大眾的力量不可小覷,一代代人的堅守才能換來一代代人的發展。雖然見證成功者未必就是做這件事兒的先驅者,可是,我們需要懂得“功成不必在我”背后的民族氣節。因為這樣的大無畏才能換來右玉的“塞上綠洲”,因為這樣的堅守才能締造出“植綠護綠”的社會觀念,因為只有將好的做法變成一種常規實踐才能在提升人的自覺中潛移默化的去改變社會,發展社會,將好的方式方法變成一種社會本能。
忘不了焦裕祿臨終前的那句“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钪覜]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忘不了孔繁森靈堂上的那幅挽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忘不了社會對楊善洲的高度評價“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么?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如今想來這種精神便是“功成不必在我”。植樹造林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垃圾分類需要功成不必在我,鄉村振興也需要功成不必在我……不可否認,古往今來,很多事情都需要長期努力才能看到成效,而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傳承者。
從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到植樹造林的真實案例,我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中傳承著一種叫做“功成不必在我”的民族大義,正因為這樣的接力和傳承,人的力量才能被無限放大,生命才能散發出歷久彌新的時代氣質。事實證明,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靠一代代人的努力才能創造出更為和諧,更加美麗,更具特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