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銀絲如雪,他斜挎著深綠色的布包,身姿筆挺地站在地鐵車廂里,腰部掛著的LED小牌上,“勿需讓座”四個字分外顯眼……近日,遼寧大連地鐵上,一名76歲的老人引發眾多網友點贊,被稱為“硬核大爺”。曾當過兵的劉增盛老人說,坐車時經常有年輕人為他讓座:“現在的年輕人不容易,我身體還可以,站著也沒問題?!睋私?,像這樣的老人并不只有劉增盛一個,而他們態度也大多是:“挺小的一件事兒,沒什么值得說的,現在年輕人都不容易,要互相體諒?!?/p>
網絡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對于“讓座”一事發生過多次討論甚至“爭論”,按照社會常識,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先來先坐或購票入座是大家的共識;按照社會道德,尊老愛幼,年輕人為老人、病人、行動不便的人讓座也實屬正常,那么為什么“讓座”這個只需要起身的簡單動作,能引起如此大的討論?原因在于“互相”一詞。我們不能把他人的好意視為理所應當,文明社會的構建永遠是在溫暖和善良的雙向交流中得到升華。何為尊老愛幼?就像一位網友說的:“年輕人尊老敬老,老人體恤年輕人,這就是和諧社會?!?/p>
“讓”之一字,自古以來就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文明之光,無論是三歲小兒都熟知的“孔融讓梨”,還是流傳于諸多典籍中的禮讓故事、道德警句,這種樸素卻高尚的道德情操存在于我們大部分人的心底,體現在我們日常各種行為中,也成為標志社會文明尺度的社會公德。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給有困難的人讓座,比如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比如面對困難自己第一個頂上……這些行為其實都建立在樸素的同理心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愿增加別人的負擔。這樣的同理心絕不能只是單方面的投射,它需要得到正面的“回聲”,而網友們的紛紛點贊正是對這種“體諒”的感動回應,在這種良性的“互動”中,文明得到了傳遞,人和人之間的信任紐帶也更加堅實了。
“我遇到過有個老爺爺,被讓座之后到站下車了,跑到車尾把讓座的那個小年輕拉回來坐下?!薄拔覒言械臅r候有個人給我讓座,怕我不好意思就說自己下一站就下,等我下車了發現他站在后面?!薄拔矣写谓o一個奶奶讓座,奶奶一把把我按下去,說上一天班了還穿著高跟鞋,你快給我坐下”……在“勿需讓座”的新聞下,很多網友都在回憶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溫暖一幕,這些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關愛的平凡小事不會上新聞,不會引起沸騰的熱議,但這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們所共同構建、共同維護的文明社會,更是我們這個民族傳承不息的精神財富?!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倍酁樗酥?,在接受他人善意的同時真誠地說一句“謝謝”,才能滋養出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凝聚起文明的共識,讓文明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