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山鋪路戰四方,熱血鑄就鐵路網?!?2年前,英勇的鐵道兵戰士懷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熱血,用三年時間鋪就了福建省第一條出省鐵路——鷹廈鐵路,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偉大的創造力。重溫那段艱辛的歲月,不禁讓后人為英雄熱淚盈眶。轉眼當下,隨著一片重140噸的預應力混凝土T梁架在興泉鐵路興國平江鐵路大橋上,興泉鐵路也在崇山峻嶺環繞的革命老區之中進入全線架梁施工階段,它見證著英雄基因與當代交通的激情碰撞。
服務老區、蘇區,是對革命英雄的致敬。在興泉鐵路開工建設之前,我們不難看到,從江西東部的寧都、石城到福建西部的寧化、清流等革命老縣區,都還未有鐵路修建,讓這些革命老區的紅色發展受到一定限制。但英雄氣息不會因此消失,從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有9.3萬余人參軍參戰的興泉鐵路西部 “龍頭站”——興國來看,如此英雄基因流傳的地方,先是京九鐵路為其打開南北要道,隨后昌贛高鐵開通在即,如今興泉鐵路將為其英雄基因的傳承再添東西要道,有道是“紅色精神永遠流傳,英雄基因吾輩不忘”。
提高路網密度,促進區域振興發展。從地形上來看,連綿的山脈和狹長的河流占據了贛東和閩中西部的大部分地方,與此同時,山水之間形成清奇的環境也為兩省交界處積累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歲月里,朱德、羅榮桓、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漳平這塊閩西紅土地上戰斗過、生活過,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去年底南龍鐵路開通運營無疑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進一步強化了漳平對外文化交流,推動城鎮化建設,而今興泉鐵路不久后開通,在連接南龍鐵路的同時也輻射臨近漳平市社會經濟發展,如此路網交錯,定會讓區域振興,綻放紅色光彩。
從延伸意義上來講,福建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興泉鐵路東邊的“龍頭站”,其區位優勢給沿線各地帶來繁榮的同時,沿線革命老區也會將英雄基因注入這一龍頭,促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上行穩致遠。再者,興泉鐵路與京九、杭深等鐵路相連,意味著贛東、海西這片革命老區、蘇區與祖國大部聯系緊密起來,對英雄基因的傳承起到“多線開花”的作用。
可以展望,興泉鐵路不久后的建成通車,將結束沿線老區、蘇區交通不便的歷史,給其注入動力因子,成為地區激情重燃的重要支撐。也會將英雄基因隨著當代日益繁榮的交通由這片寶地輻射到更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