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風起,又是一年清明到。
女兒懵懵懂懂地問我,清明節三天假,我們要干嘛去呢?
把第一天留給緬懷與追憶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作為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在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習俗。我們緬懷逝去的家人,追尋曾經的時光,喚醒家族共同的記憶。悠悠的哀思,讓我們更加珍視親情,珍惜親人,這份珍惜,會使我們在彼此的相處中更加包容和體諒。
這一份哀思,不止于“小我”,還應投射得更為廣闊——我們此刻和平安寧的生活從何而來,我們的歡聲笑語是誰在守護。緬懷英烈,追憶他們無私奉獻的熱血芳華,讓一代又一代人把這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根植于中華民族血脈里牢牢記住,久久傳承。這一份哀思,不止于“哀切”,我們從緬懷中學會了感恩珍惜,懂得了家國情懷,學會如何去守護這美好的生活,學會如何去傳承這無私的精神,這就是清明節最為生動的意義。
把第二天留給自然和心靈吧。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在歷史長河中,清明最初作為一個節氣出現——經歷了“立春”的初意萌發、“雨水”的潤物無聲、“驚蟄”的雷聲隆隆、“春分”的地氣融融,這一刻天朗氣清,春和景明。在這個萬物競生的時節,人們脫下冬裝,在明凈的春光里探尋盎然的生機,在和煦的微風里感受心湖的微瀾。喜悅歡欣之情油然而生,奮發向上之意也躍躍欲試。
而唐代開始,清明被固定為重大祭祀節日,由于先人墓田多在郊外,人們在掃墓的同時,也伴隨著踏青游樂。掃墓的凄切與踏青的欣然看似對比鮮明,其實和諧相融,它包含著中國人對于生與死清醒認知、坦然處之的樸素哲學情懷——人類繁衍亦如原上草,枯榮更迭,卻永遠生生不息。蘇軾曾說,“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睂τ凇八劳觥被磉_看待,對于“新生”珍而重之,親近自然,喚醒心靈,探尋價值,這是人生的不懈追求,也是清明節最為雋永的意義。
把第三天留給詩意和文明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清明節是一個蘊藉著詩意的節日,無論是“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的惆悵,還是“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慷慨,無論是“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的灑脫,還是“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的欣然,在這個滿懷悠遠詩意的節日,為自己讀一首詩,教孩子讀一首詩,感悟古人對于生與死的哲學思考,體會今人對于人生價值的不斷探求,我們的內心會因充盈而有力,因通透而清明。而在詩意的培育之外,我們還應該發現文明在這個節日里蘊含的力量——尊重風俗,文明祭掃的方式在不斷更新,敬畏自然,文明踏青的行為也越來越美,這是社會的不斷進步,更是清明節與時俱進的現實意義。
這是一個傳承了千年的節日,是緬懷追思,感恩前行的節日,也是傳承文化、培育文明的節日。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一枚蘊藏著優良傳統文化的種子,不要辜負這春光吧,帶上孩子,把這一枚枚種子,種在她幼小的心田,期待那片蔚然渲染出最美的風景。